Monday, May 21, 2018

雨後

小區植被豐富,頗有遮天蓋日的趨勢。今春多雨,幾場大雨後,空氣濕綿、氣溫沉悶,綠意更濃、花姿愈發嬌艷,猶如植物園溫室的熱帶區域。

                                                          粉紅色的大杜鵑盛開了

蒲公英在花盆中肆意開放,今春已經吃過蒲公英的沙拉 :) 

不知名的路邊白色小鈴鐺花,一串串認真地參與著春天畫卷
據説是可入藥的鴨舌草
樹木也不甘示弱地盛開著花朵
嫩黃色的鋼筆水花?
好雨時節、幽巷懶掃

Saturday, August 19, 2017

披著古龍羊皮的帝王培訓手冊 -觀看《俠僧探案傳奇》有感



嚴重劇透/SPOILER ALERT

昨夜凌晨看完此劇,仍舊充滿許多疑問,心情難以平復。拜讀完網上諸多高手對結局的分析,對故事的全貌終於有了大致了解。雖然還有幾個小問題想不通,但已不妨礙整體。細回想來,從頭至尾,觀眾一直被牽著鼻子走。此劇的製作方對構思佈局的用心,令人佩服。

舟行水上,風景本秀美旖旎,一片明朗,但漸行霧漸重,天光愈暗沈,直至墜入伸手不見五指的境地,至最後,四周終於豁然開朗,答案似已浮出水面。然而就在眾人曲終得意處,忽一“殺手鐧”般的伏筆,令人措手不及。驚呼原來尚留有後招。劇情嘎然而止。

從拍攝手法講,《俠僧》選擇了劍走偏鋒的角度。從一開始,就把真正的故事藏得嚴嚴實實,隨著劇情的展開,一點一點往外抖落,直至最後一分鐘,包袱才全部抖落完。全劇共有10集,每集1個半小時。每集有一個單獨的案子,看似講了10個不同的故事,實際上只講了一個故事,貫穿全劇。

《俠僧》不屬於乍看驚艷,後來平平的類型。恰恰相反,第一集我對此劇印象不太好,如果不是看在它是懸疑劇的份上,說不定就放棄了。一開始,它給人模仿古龍風格的武俠/愛情/二流探案/插科打諢劇的印象,尤其是劇中角色那副拿腔作勢、故弄玄虛的說話風格,實在不是我的類型。

但是漸漸的,看出此劇的用心深刻。首先,劇中沒有任何認得出的明星大腕,沒有不必要的去特別凸顯女主角,沒有用愛情故事拖戲,沒有用“小鮮肉”和當下流行的“斷袖”戲招攬眼球,反而是故事裡那麼多大叔和老頭,而且長得都差不多,還動不動披頭散髮遮著臉,讓人分不清誰是誰。想一想,製作團隊敢於拋開這些表面華麗的浮雲,說明這出戲一定有乾貨。故事好就是“乾貨”。另外,中國傳統藝術講究“留白”。《俠僧》的攝影、色彩、對白,都給人留白的感覺,沒有鋪陳的太滿太庸俗,而是留出了含蓄、收斂和讓觀眾品味與想像的空間。許多鏡頭拍得很美,有古典山水的韻味。

不得不說,這部劇稍微顯得薄弱的是演員的表演。倒不是說演得不好,韓朔和劉冠成的表演都是相當不錯的,他們的表演都比較“收”,沒有把人物演的過滿,這很對路子。可是有些地方不夠自然,有點端著,拿著勁兒。總體來說,表演方向對,火候還欠缺。也許是風格上刻意要朝古龍武俠靠近?比如李美慧和張哲浩詮釋的趙菱兒和龍九,表演風格就是典型的我們熟悉的武俠劇風格了。可是《俠僧》明明“是條披著羊皮的大尾巴狼”,要講得明明是非常殘酷無情的故事,這與“陸小鳳”的兄弟義氣啊、什麼瀟灑走江湖啊根本就不是同一個重量級別的。所以在這裏面出現過於《陸小鳳》風格的表演,反而覺得不對勁。要知道,《陸小鳳》裡面的鐵三角是有“主角不死光環”的,因為那是童話故事。而《俠僧》可沒有這麼仁慈。當觀眾對一個角色產生喜愛之後,《俠僧》可以毫不留情的除掉他/她。

以下劇透開始。

說完了技術性的內容,其實《俠僧》讓我思考的主要還是故事的立意與哲學層面的東西。這個故事,講的其實就是宋朝皇家內部,兩脈皇族勢力爭奪皇位的故事。這種題材早被影視界拍得不要拍了,書本寫得不要寫了。但是《俠僧》採用了一個比較不尋常的角度。

大夜叉是皇族裡的一股勢力,認為自己一脈才擁有正統的皇帝血脈,應該繼承帝位。所以大夜叉與當今皇帝與太子之間,就勢不兩立。把皇帝的位置奪回來,這不是簡單的事情。而大夜叉多麼精明,他考慮的不僅是奪回皇權,更重要的是奪回人心。否則即便搶到皇帝的位置,日後也難免再被他人奪走。所以他用了二十年時間謀劃了奪皇位的計畫。其實大夜叉作為父親,確實是為了兒子,把自己犧牲掉了。二十年的苦心,就是為了把兒子培養成坐得穩的一代明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網羅江湖人士為己效命,平衡江湖勢力,剷除所有可能會威脅到自己兒子繼位的障礙。最後的一個障礙,就是他自己,他對自己也沒有手軟。

這位“準新君”從小在寺廟裡長大,對自己的身世一無所知。當然這是大夜叉計畫的一部分。我想一是為了保護李少白,讓他能平安長大,不要過早的捲入政治紛爭。但是這裡面會不會還有第二層意思?大夜叉不僅是要簡單地奪回皇位,更重要的是要把李少白培養成一個明君,一個能夠坐得穩皇帝位置,懂得治國的人。

那麼帝王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呢?這就是《俠僧》提出的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了,也是此劇引起我思考的地方。我個人的理解,帝王首先不能是像桀紂這樣的暴君,也就是不能以“惡”為其本性。這樣的帝王必不為上天所容。泱泱大國的帝王,從小在“佛的身邊”長大,讀的是佛經,聽的是佛法,清心寡慾。這是在培養一個人的基本本質,即他善良的一面。帝王應該以“宅心仁厚”為其性情品格中的主要部分。但是令人無奈與悲哀的是,一個只懂得善良的人,是無法當帝王的。因為人的世界並非天堂,這裏是善惡並存、相生相剋的世界。要想成為這個世界的君主,必須即有善,又懂惡。

所以,《俠僧》的故事就展開了。皇帝久病不癒,時日無多,太子位置不穩,李少白已經長大成人。大夜叉覺得時機已到,是時候全面展開計畫了。李少白在廟裡長大,從未涉世,尚不懂得江湖之複雜,人心之複雜險惡,這麼單純的人,如何能夠繼承大統。所以李少白必須要經歷《俠僧》裡面的那些過程,從一個“輕鬆的旁觀者”,逐漸讓他見識領悟到江湖的真實,人性的真實,特別是人性裡黑暗的那一面。這個過程,既是大夜叉為了給李少白掃清所有障礙、樹立威望收買人心的過程,也是磨練兒子心性的過程,可謂一舉幾得。在這個過程中,李少白最終想通了自己的命運,接受了自己要走的道路。

兄弟之情是私情,兒女之情是私情。而帝王是天下之君主,需要拋棄私情的時候,就必須要拋棄。這是最痛苦,也是最難過的關。人生並不是浪漫的江湖,它的真實一面就是這樣的。

可是,我最後的一個問題是,李少白“黑化”了嗎?他成魔了嗎?這又回到了“帝王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我的淺顯理解是,帝王是一個深諳平衡之道的人。他必定應該以善為綱,治理教化天下。但是在一個善惡並存相生相剋的世界,帝王同時也具備平衡兩股力量的智慧與胸襟。這就要求他不能有私情。有私就難免徇私。我覺得這裏有著大智慧,修煉的大智慧。從修煉中,我略有理解的是,宇宙不能沒有平衡。人世是宇宙的一部分,也不能失去平衡。“魔”雖然不好,但是不能將其除盡。他有他存在的道理。李少白心中有了“魔”,可我認為他並沒有“黑化”。他逐漸從失去朋友與愛人的痛苦中領悟了更高境界的帝王之道。








Tuesday, August 1, 2017

久違了,部落格

暌違三年的部落格,今天突然想回來,就決定回來了。

之所以數年未打理,當然有原因。但這也是無法簡單理清與敍述的,或許會在今後的筆談中,任其自然流露。我依稀記得作家Anne Rice的“吸血鬼紀事”系列的其中一本,講到黎斯特了解到“真理”及“造物主”的種種之後,曾靈魂出竅一般躺在某個老舊教堂的大殿裏,多日未曾回魂。真理對他是如此震撼、妙不可言,是一介凡夫俗子用盡所有也無法形容的,只能目瞪口呆、頂禮膜拜。

真正嚴肅的話題,極難落筆。能落筆的,都包裹在種種僞裝之中,以各種花巧世故的方式,掩藏真實的自己,掩藏自身的缺陷與醜陋。看到自己的短處,隨即能面對自己的短處,甚至於能如旁觀者一般灑脫剖析自己的短處,這都是不容易做到的。這段時日,因常常在思考這些事情,在努力不迴避需要面對的問題,筆端反而變得枯竭。

可是無論是以閲讀或書寫的形式,文字畢竟是我的生命。遲早,我會再次回到我熟悉的事物中來。當想法變成紙上的墨水時,捋不清的思緒會逐漸清晰整齊起來。所以我知道,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都脫離不了與文字打交道,它已經是我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我曾告訴過一位朋友,即便真理眷顧於我,我仍然對周遭的許多事物充滿好奇與興趣。所謂“入鄉隨俗”,入“凡塵”這個鄉,在不觸及底綫的前提下,我仍然對其種種風俗,有願意去了解的熱情。我仍然沒有停止提問,也仍然沒有停止思考。即使我的幼稚的思考會引起陣陣發笑,我也無法成爲不思考的生命,我不能理解這樣的生命,因爲我不是這樣的生命。

也許隨著年齡和閲歷,一切會云淡風輕,但是在那之前,不妨更加誠實地活著。無論哪個層次的生命,應該都有他們多姿多彩的世界與生存環境。

--- ---

最近關注的事物:

Paper Think leather goods


從皮革下腳料裏面“省”出來而製作的皮革製品,染色的方式也更加環保,價格也很優。



對“孤獨的美食家”讚不絕口。這是只在講美食嗎?應該還有些別的什麽吧。

Villette by Charlotte Brontё


這本書擁有很久了。二十歲的時候應該是不太能看懂的吧。


Tuesday, June 10, 2014

ゴジラ 2014


  Unknowingly, surprising myself a little bit, I've become a fan of this gargantuan mega-beast, an "ultimate weapon" - a notion familiar from my Final Fantasy heyday, and one that, as far as I know, is unique to the Japanese ethos.  And from the beginning, I somehow knew I would be rooting for the beast.  When I first saw this official poster, I thought there's something sad, even heartbreaking about this shot of Godzilla from behind.  And I suspected a different approach may have been taken in the latest rendition of the Godzilla franchise, which turned out to be the case.  So much screen time is used paving the way for "the advent of his lordship" -- recounting history, creating contexts, building up human characters and showing the terrors and devastation caused by the other two kaiju (beasts) who are the real bad apples -- that this film almost feels like an "Off-Hollywood" production.  Even when the much anticipated overlord of monster movies finally appears, the film continues to tease and whet our appetite by giving us scanty few crystal clear and full-frontal camera shots of Godzilla.  Instead, what we often get is seeing the rapid incoming crest of a huge wave, the submerged hulk of Godzilla in the ocean revealing only its jagged razor-like spine, or its dark silhouette roaring against an apocalyptic sky.  Of course, eventually the film builds up to the climactic showdown between Godzilla and his enemies and we are not robbed of seeing its legendary "atomic breath".  

  The subtle approach of the film is uncharacteristic of "the norm" of summer blockbusters, even less so in a monster film where audience expects to be quenched of the thirst for senseless wrecking, bashing and much raw and crude brawling with brawny muscles.  But after all, Godzilla is the child of Japanese imagination, and to embrace the indirect and subtle approach is probably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o attempt to return to its root.  It is exactly due to the "hōga feel"(邦画/日本國產片) supported by the flawless CG technology available today, that makes the 2014 Godzilla stand out among many of its peers.  Audience who expect to see more screen time of Godzilla, though, will certainly disagree.  But for those more attuned to a longer build-up or suspension, this film will not disappoint.  

Habitually, I look for deep morals in seemingly silly narratives, which I have to say is far from the case in the Godzilla franchise.  Moviegoers who refuse to look beyond the surface hurly-burly will still get to enjoy all the fun, but Godzilla is much more interesting when it's more than just a meaty, powerful, senseless "reset button".  Since it's birth, Godzilla was an physical embodiment of nuclear terror, despite its physically comical presence.  I find it hard to take the 1954 Godzilla very seriously: the clumsy, bumbling monster with puppy eyes and a big head.  It reminds me of "Denver, the Last Dinosaur", an 80's cartoon I watched in China while I was in grade school.  But the 2014 Godzilla means business.  The latest Godzilla is almost twice the size as its 1954 senpai.  Its movement is still slow, yes, but it is no longer clumsy or wobbly.  Instead, there's grace and composure in the way it moves.  And the almost slow-motion moves of Godzilla succeeds in adding authority and makes me wonder if it's thinking some deep, sober thoughts.  

The sentient angle, intentional or coincidental I can't be sure, gives this Godzilla more depth.  Is it feeling sad and/or tired that it has to return to the surface again to clean up our follies?  Is it able to defeat the real bad guys this time?  It looks like an old king unwillingly waging his last battle while in his heart wanting nothing more than some peace and quiet.  And those fiery, beady red eyes, instead of making me shudder, only make me sad.  I think the film succeeds in creating a deeply impressive allegory about follies, monstrosity, and end of time.  The humans in the film follow a predictable story line, and sooner or later you no longer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m.  The "real us" are the monster now, terrifying, with the ability to annihilate and devastate.  But maybe the film is trying to say we've had enough, of ourselves.  And we just want it all to end.

Godzilla 2014 may be a bit lacking in the "action" department as a qualifying summer blockbuster, but I enjoyed it tremendously.  I recommend that you see the film without carrying any mental baggage.  And wait for the ending blast.  Oops.  



  

Tuesday, March 11, 2014

看戯看認真了 - 看《鳳還巢》有感

《鳳還巢》是一部傳統京劇。

我對京劇一直喜愛,但也談不上懂,連票友的資格也不夠,只能說是湊湊熱鬧。

最近又零零散散地看了些段子,經常看的《二進宮》、《四郎探母》選段再次回顧,還是很好看。這回還看了一段《鎖麟囊》,記住了“張火丁”的名字,覺得她扮相極好,眉梢眼角滿滿的風情,唱腔稍許偏啞,初聼不習慣,愈聼愈有味道,她似乎是程(硯秋)派唱法。

其餘幾段,我看的都是李勝素版的,喜歡她的扮相美艷,唱腔甜。我只是憑外行的感覺說的,至於流派什麽的,那真是不懂。

最近看了一出完整劇目,即《鳳還巢》,據説這是一出生旦淨丑都有,十分熱鬧討喜的戯,也確實如此,對於表演本身,那還有什麽說的,自然看得十分着迷,表演精彩詼諧(詼諧二字,專指“呈雪雁”),看完十分過癮。我看的是“豪華版”,最後壓軸的穆居易洞房求寬恕一出戲,是梅葆玖先生親自飾的雪娥,之前的雪娥都是李勝素扮演。

不過想來卻又感到些許忿忿,這個故事或許“有趣”,但説白了難道不是教人以貌取人嗎?當然,我們不能忘記二小姐雪娥既有貌、又才德兼備,但這個設定本身 -- 美麗的人必定才德兼備,醜陋的人必定無才無德--就很有問題嘛!相貌來自父母,自身如何控制?其實大多數人的相貌都屬中平,不算太出彩,也不至於太不堪,我們判斷一個人,難道不是看品行、個性及其他方面嗎?再説,我覺得故事裏的雪雁是個挺可愛的女孩,她或許不符合封建禮教對於女孩立下的種種規矩,但率真自信,放在現在倒非常與時俱進,:)  周璞飾演的雪雁真是故事裏的開心果呀,臺詞又那麽現代,真讓人大掉下巴,不得不說有點瞬間出戯(京劇裏出現“yes”,“sorry”還是頭一回聼到呢),但實在太令人捧腹了。

不過最讓我討厭的是穆居易這個人,兩個字,虛僞!四個字,道貌岸然!明明就是自身嫌棄雪雁相貌,卻口口聲聲說是雪雁要與你私奔,況且,你責怪人家姑娘不識禮數,半夜來敲你的房門,但你自己既然識得禮數,就應該堅持不開門才是呀,你不還是把門開了嗎,如果換作是雪娥來找你,還不知道怎麽歡喜呢,鐵定不會說人家姑娘不識禮數了。説到底還是喜歡漂亮的,雪娥真應該讓這個僞君子多跪幾天!

呵呵,不過這真的是看戯看認真了。下面貼兩張美美的戯照吧~~~


李勝素 -飾 程雪娥


周璞 飾 程雪雁 (其實真的挺可愛的呀)






Tuesday, February 4, 2014

廢寢忘食讀“霸唱”

謎蹤之國:《霧隱佔婆》、《樓蘭妖耳》、《神農天匭》、《幽潛重泉》

[可能有SPOILER!]
這幾年讓我讀到眼睛酸痛也不停歇的中文書,算來只有天下霸唱的成名作《鬼吹燈》和這次的《謎蹤之國》。這應該已經算是對故事的褒揚了吧,是,但也有些抱怨。

霸唱的書滿足了我們這些嬌生慣養的小兒女們的探險心,舒舒服服地窩在被窩裏,一邊吃著零食/喝著熱咖啡,一邊手捧著書,就可以跟著霸唱的想象力,飛到無比兇險詭異的境地,去挖掘千年前的神秘王朝掩埋的驚天動地的秘密。這可能正是霸唱的書那麽暢銷的原因之一。

說故事要說圓了,這是我評論小説好壞的標準之一。這一點是霸唱的優點。兩套書的故事綱架設計得不錯,基本能夠自圓其説,鬼吹燈2還沒看,據説是把尚未交待清楚的部分全部說清楚。但其實鬼1的四本書,也可以完全獨立,不存在太多遺憾。至於謎蹤的故事則比較簡單,就是要揭開“綠色墳墓”的真相,所有人物也是以這個為最終目標,故事一直直綫發展,不過到第四部揭開真相時,還是有些超出了我的想象力,被小小震驚到了。如果做個比較的話,“綠色墳墓”讓我想到電腦編程語言裏面使用的global variable,懂的人如果看過這套書大概能知道含義,關鍵在於“一通則全通”,這就是真相。

我覺得霸唱後來的書在文字上有些問題。我喜歡鬼吹燈的前幾本,第一套的1至3的文字感覺都不錯,所謂“不錯”是指隨意性,霸唱不是寫作出身,我對他的文筆其實沒有像對很多作家的要求,只求讀起來通順,舒服,有些像口頭講故事那樣是最好的。他一開始的寫法就是這樣,而且在主綫故事之外,偶爾穿插一些小插曲,很有些像一群人圍在一個特別會講故事的人身邊,天南地北地聼他東拉一句,西扯一句,顯得很自然。許多人不喜歡霸唱這種鬆散的行文方法,不過這倒是我很喜歡霸唱文字的原因之一。但霸唱後來的書,這種鬆散風格越來越淡,匠氣越來越重,在我看來這正是避長揚短。匠氣太重,再加上生澀的詞、生澀的概念又很多,大把大把的“重量級”形容詞堆積在一起,讀起來非常吃力,讓人喘不過氣,讀得人暈暈的,這正是《謎蹤》文字的最大問題。其實謎蹤的故事很不錯,最後“圓”的也很精彩,許多一開始抛出來的綫索,後來都有了解釋。但礙于文字過於沉重、密度太高,閲讀的過程不像讀鬼吹燈那麽舒服。例如:詭異、神秘、驚恐、恐怖、聳人、震驚、這一類的詞藻出現的頻率太多了,反而越讀越沒有感覺,對於地形地貌的描寫也可以再精簡清晰一些,畢竟大部分讀者不懂地質,過於複雜繁瑣的描寫只能起到反效果。另外,所有遇到的生物一定是遠古的、應該滅絕的、個頭都是巨大的、性情都是兇猛的、這招到後來也變成公式了。

我一直懷疑謎蹤這套書有湊字數的嫌疑,許多明明可以精簡的地方,卻反復重復,比如武器的全稱,飛機的全稱,潛艇的全稱,只需要一開始的時候交待一兩遍就可以了,何必每次提到的時候都說一遍全名?例如:“英國皇家空軍蚊式特種運輸機”,在知道是指它的情況下,每次只要說“運輸機”不就可以了嗎,何必每次都說一遍“蚊式特種運輸機”?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勝枚舉。不過這可能不是霸唱本人的問題,我非常懷疑是爲了湊篇幅,才盡可能加字。但這樣反而降低了整體行文質量,讀起來非常儸嗦。
我從來不挑剔霸唱在科學方面的“瞎編”,這些故事本來就是瞎編,霸唱在自然科學方面可能屬於“票友”吧,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但要是以專家的水平來要求,那就很搞笑了。也不可能有人靠讀鬼吹燈或謎蹤學習地質、古生物或時間匣子之類的高深科學。

不過,不管他的書有再多不足之處,還是給我帶來了不少美好的閲讀時光,算是我的guilty pleasure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