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9, 2009

「鬥牛」 - 宏觀背景下的微觀切入

因爲喜歡黃渤,所以看了「鬥牛」。看片頭的時候,發現這是管虎的電影。幾年前看過管虎的「冬至」,對這部片子印象挺深,覺得管虎很會刻畫把握平凡的人物,描述小人物在大浪潮面前如何搖擺、在誘惑面前如何掙扎抗拒最終就範,使自己的嘴臉命運一點點地改變,一步步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管虎對於色彩的把握一直偏冷:冬至講的是冷天的故事,色調藍陰陰的,陰霾灰暗;鬥牛的色彩,除了閆妮的紅襖,基本也都是冷色系。這也襯托出這兩部戯的悲情。


管虎的作品裏永遠有一些幽默的成分存在,但是卻極具嘲諷和苦澀。鬥牛,有的說是戰爭喜劇,笑料不斷,不過我在觀看的過程中,從頭到尾沒有真正發出過暢快的笑聲,即使笑,也覺得苦苦的,酸酸的。有人說影片看到結爲會哭,不過我差點哭的地方其實是片子一開始的那場戯:蓬頭垢面的牛二回到殺光燒光的村莊,慌亂絕望地四處尋找,嘴裏操著山東方言喊著“人呢,人呢”的那個時候。


現在的影片,看到一部不歌功頌德、不飛揚浮躁、不不知所云、不矯情做作、不遺忘生活和普世情操的作品不是很容易。尤其是拍過去的那些影視作品,因爲種種原因,總是要選擇一個立場,站在同一立場的則不分褒貶地歌頌,其他立場的則不分青紅地譴責。這類所謂的歷史劇,總是有種用大砍刀在砧板上跺豬頭肉的感覺。但是平凡人的生活不是大砍刀,是小刻刀,不是豬頭肉,是燴小鮮。


歷史,從來只是一小撮人的歷史、站在金字塔尖端的勝者的歷史、歷史上千千萬萬平凡者的生活百態,卻不常在熒幕上出現,大多只是口耳相傳。而歷史的真面貌,也總是模糊扭曲。


至少鬥牛給我的感覺,就像在時間的長河中橫空切了一刀,把觀衆空降至幾十年前那個動蕩不安的橫切面,讓我們看到作爲一個農村的小老百姓,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的生活。


歷史片通常關注的是宏觀主題,大時代背景,但是鬥牛恰恰把這些全部當成了一個小老百姓和一頭荷蘭奶牛的鋪墊背景。我們看到了八路軍,日本侵略者,逃難災民,國軍,解放軍還有土匪一類的人物走馬燈一般一撥撥路過牛二的村子,這些對於一個沒有受過教育、在窮山溝長大的放牛娃來説也不過就是背景。鬥牛關注的根本就不是這些“大主題”,而是一個普通的村裏人,和這個普通的村裏人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面前所表現出的人的性情。鬥牛吸引人之處就在於它沒有忘記“人”,沒有把生活變成冷冰冰的歷史公式,沒有把人戴上神或鬼的帽子,也沒有用某某主義和教條來批判説教。


牛二不懂也不在乎這場戰爭到底是怎麽回事,他在乎他的牛,在乎九兒是否能跟自己過日子,在乎吃喝拉撒這些最庸俗卻最生活的事情。他有農民的小主意小算盤,也有農民本質上的純樸和良善,很多事情他不理解,他懂的很有限,但是恰恰是這樣,我們看到了人性。


我想鬥牛沒有刻意地要為誰翻案或醜化誰,鬥牛只是從一個真實的人的眼裏,用公平的目光去看待那個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另外,影片中的日本軍人終于沒有以弱智的形象出現,相反,日軍看上去十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説話也終于是地道的日語,行爲表現也和常人無異。片中有一幕,牛二要殺那個沒殺過人的日本兵的時候,日本兵情急之下拿出家人的照片,祈求牛二刀下留人,牛二當時喊著“你以爲只有你們有老有小嗎”,那一幕給我的印象很深很震撼,我覺得當時喊這句話的不是牛二一個人,而是所有死在刺刀下的戰爭冤魂。那個年代的國人確實很多看上去愚昧落後,穿著臃腫破舊的衣衫,灰頭土臉,說著土裏土氣的方言,和片中精銳的侵略者有很大反差,可是這難道就等於精銳的侵略者可以把國人當牲畜一般對待,像牲畜一般不眨眼地殺掉嗎,他們一樣是人,一樣有人的情感、一樣有老有小。看到這個地方時,我突然想到「不毛地帶」裏唐澤被抓到西伯利亞當俘虜的那集,就覺得無比地矯情作嘔。日本確實有日本的立場,但是也是有所謂的普世價值這種東西存在的,某些價值觀,無論你是哪國人,立場都應該是一樣的。


整部影片,看的時候心情都是崩著的,直到最後一幕,牛二坐在懸崖邊,吃著貌似地瓜,輕輕說到“都會過去”的時候,才突然長長地舒出一口氣。是啊,多少苦難啊,除了自我安慰“一切都會過去”,樂觀地向前看以外,又能如何呢。


牛二,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民,他的身上有農民的頑強韌性、像勁草一樣碾不死,有農民的土性兒,有最基本的人性。如果把鬥牛拔高了說,我想這部影片從根本上是一部反戰片。戰爭給誰造成的傷害最大?給老百姓,老百姓的小日子在大浪潮面前不堪一擊,老百姓最緊要的永遠只是溫飽,是舒舒心心的小日子。沒有從宏觀背景著手,而從細微處切入,反而大大增強了鬥牛的反戰力度。這個年頭,大家最煩的就是裝B。


最後,不得不佩服黃渤的表演,那個土啊,每個動作,每個表情都讓人覺得貼切。聽説黃渤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真納悶他到底怎麽練就的這麽一副村裏人氣質?


總之,鬥牛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影片。

Monday, December 7, 2009

環境,環境!

人類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生物啊。

聯合國環境峰會在哥本哈根召開,口號是"Copenhagen will be Hopenhagen for the next two weeks"。看來這次有些人真的是急了。全球暖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得有些太平洋小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可能會被海水淹沒,其中就包括度假勝地馬爾代夫。終于有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號喪了。但是希望畢竟只是希望,是否能夠成爲現實只是未知數。減排的實際意義就是要減緩發展步伐(中/印),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一個發達國家所熟知的奢侈安逸舒適的生活(美)。沒有一個國家能那麽甘願的自斷臂膀,自剜心肺。

從廣意義上來説,“國家”這種東西的悲劇性就是它必須為它的國民謀求利益,無論這種利益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否會在未來的有一天斷送了我們居住的星球。這不是對錯那麽簡單的問題,這是人類所選擇的社會模式所存在的短視局限性。

那天晚上看了一段斯皮而博格的“War of the Worlds”,看的心驚肉跳。其中有一段尤爲印象深刻:侵略地球的外星生物們殘暴地把人類的血液當成是養分,而每個人就像是一杯飲料一樣被喝干吸盡。當時汗毛都竪起來了,但是事後想一想,這事是十分具有隱喻性的。我們生存的地球不就是那杯飲料嗎,地球上的那些千千萬萬的生靈們,那些經數千萬年積累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不就是人類的那杯飲料嗎。人類總是在外星生物侵略地球的電影裏把外星生物塑造成機器一般沒有靈魂的殘暴生物,其實嘲笑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這是個物質泛濫、精神麻木、欲望橫流的時代。吃穿用戴不再缺乏,甚至吃到什麽都不想吃,穿到不知道要再穿什麽品牌,但是很多人恰恰缺乏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開心。有時候聼父母講古,講到他們那個年代的辛苦日子,吃穿只能勉強溫飽,卻總是精神煥發,充滿抱負,開開心心簡簡單單地過日子。反觀現在,什麽都不缺,卻整天怨天尤人,心裏盤算著這個,盤算著那個,被蠅頭小利拴著鼻子走。有時候想想,真有一種末世代的光景。地球正在走向末世代,人類生活在這個末世代,也像失了靈魂的蟑螂一樣,骯髒噁心。

還是知足才能常樂。無論是去教堂,還是去廟宇、道觀、清真寺,還是要常懷感恩的心,才能常樂。善待周圍的生靈,善待一草一木,珍惜每樣東西,即使微不足道,也能集腋成裘,功德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