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2, 2010
Latest Obsession
Philippe Jaroussky and countertenors in general. To call his voice angelic is an understatement.
Thursday, February 11, 2010
Wednesday, February 10, 2010
又是大雪紛飛日 ~ Hand-in-Hand Evening Gala
窗外的雪景一如既往的美好,靠在枕頭邊可以看傻,但是最後一分鐘決定起床上班。路上異常安靜,雪大概有六英寸厚,並不很冷,撐傘走在其間,蒼茫一片,有種時空錯亂、觸動心扉之感,好像下一秒就會響起「一剪梅」的旋律來。
昨晚觀看了CCTV的手拉手電視晚會,所謂「電視晚會」,就是要現場錄像,失敗了還可以重來,節目順序也會根據需要而打亂,好在整體節目都按照順序進行,也基本沒有什麽重錄的地方。
既然是央視主辦的,整體水平自然不差。個人最喜歡的是「梁祝」的小提琴與鋼琴演奏,小提琴手是陈曦,鋼琴手是一個十五、六歲的鋼琴神童(據説1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彈鋼琴),兩人的合奏非常有火花(萌~~~^.^)。不過這也與我越來越喜歡古典樂有關,無論是西洋的還是中國的,古典樂的力量感、厚重感、震撼感是能夠令人百聼不厭的(最近的最愛是莫扎特的安魂曲)。云南三位原生态歌手的表演也令人難忘,尤其有一位身著全紅的女歌手,她的聲音之尖銳,已經不太像人的聲音(沒有貶義啊),而是接近某種弦樂器(例如小提琴),令人叫絕。另外,還見到了費翔,真人很高,beautiful beautiful person,衣服很好看,外衣是鑲滿亮點的燕尾服式樣的服裝,裏面的黑色襯衣有點像「Sherlock Holmes」09裏面Hotson帶Mary第一次在Royale飯店見Holmes時穿得那件的式樣。最後,京戲霸王別姬的那位京劇藝術家的扮相非常漂亮,可惜節目太短了一些。
節目本身幾乎都相當精彩。不過這場晚會其實是慶祝中美建交30周年,基辛格博士還講了一段祝詞。另外,給上海世博會打廣告也是一項重要任務。
怎麽說呢,對於這種政治籠罩娛樂的感覺覺得有些彆扭,整個晚會的過程中,其實都能似有若無地感覺出來是要完成一項(政治,maybe?)任務,表現出中美明星和人民共同慶祝建交30周年的這麽一種氛圍(事實上兩國現在正在為了制裁伊朗、網絡攻擊等一系列事情打擂臺打的不可開交。媒體新聞裏一天到晚都是什麽“中美大戰”、“過招”、“叫板”之類的挑釁字眼)。靳羽西在採訪一位美國歌手的時候(這位歌手是海地人),詢問他在海地的救援工作進展情況時,尤其有種裝模做樣的感覺,沒有半點發自真心的人文關懷;在採訪the U.S. special commissioner general to the Shanghai Expo的時候也很明顯的是要達到某种效果,簡單地說就是套話。
國内的晚會這種特別形式化、表面化,充斥著做作感的東西,尤其是摻和上更加形式化表面化教條化的政治因素,與紐約的氛圍真的是格格不入啊。什麽時候才能真正在中國的電視上看到一些發自内心的人文關懷呢~~~
And on a side note,前幾天在BBC的Pictures部分(如果沒記錯),有一組上海世博會不知道哪個場館(可能是主場館)的竣工慶典的照片,場館本身雄壯威武,像是直接從迪拜空運過來的一個高於生活的巨型建築。不過在這些照片的背景裏,還有邊邊角角處,看得到那些土裏土氣、灰頭土臉、衣著一看就不是城裏人的民工們,憨笑著坐著望著相機鏡頭(only from the ever-biased BBC, right?),如果沒有這些民工,這組照片也不過就是一組無聊平常的剪綵照罷了,但是有了他們,這組照片忽然就那麽富有趣味、耐人尋味了。你可以說BBC的鏡頭別有用心,但是同時你也不能否認People's Daily上的那些東西如同嚼蠟,是皇帝的新衣,一個大笑話。
昨晚觀看了CCTV的手拉手電視晚會,所謂「電視晚會」,就是要現場錄像,失敗了還可以重來,節目順序也會根據需要而打亂,好在整體節目都按照順序進行,也基本沒有什麽重錄的地方。
既然是央視主辦的,整體水平自然不差。個人最喜歡的是「梁祝」的小提琴與鋼琴演奏,小提琴手是陈曦,鋼琴手是一個十五、六歲的鋼琴神童(據説1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彈鋼琴),兩人的合奏非常有火花(萌~~~^.^)。不過這也與我越來越喜歡古典樂有關,無論是西洋的還是中國的,古典樂的力量感、厚重感、震撼感是能夠令人百聼不厭的(最近的最愛是莫扎特的安魂曲)。云南三位原生态歌手的表演也令人難忘,尤其有一位身著全紅的女歌手,她的聲音之尖銳,已經不太像人的聲音(沒有貶義啊),而是接近某種弦樂器(例如小提琴),令人叫絕。另外,還見到了費翔,真人很高,beautiful beautiful person,衣服很好看,外衣是鑲滿亮點的燕尾服式樣的服裝,裏面的黑色襯衣有點像「Sherlock Holmes」09裏面Hotson帶Mary第一次在Royale飯店見Holmes時穿得那件的式樣。最後,京戲霸王別姬的那位京劇藝術家的扮相非常漂亮,可惜節目太短了一些。
節目本身幾乎都相當精彩。不過這場晚會其實是慶祝中美建交30周年,基辛格博士還講了一段祝詞。另外,給上海世博會打廣告也是一項重要任務。
怎麽說呢,對於這種政治籠罩娛樂的感覺覺得有些彆扭,整個晚會的過程中,其實都能似有若無地感覺出來是要完成一項(政治,maybe?)任務,表現出中美明星和人民共同慶祝建交30周年的這麽一種氛圍(事實上兩國現在正在為了制裁伊朗、網絡攻擊等一系列事情打擂臺打的不可開交。媒體新聞裏一天到晚都是什麽“中美大戰”、“過招”、“叫板”之類的挑釁字眼)。靳羽西在採訪一位美國歌手的時候(這位歌手是海地人),詢問他在海地的救援工作進展情況時,尤其有種裝模做樣的感覺,沒有半點發自真心的人文關懷;在採訪the U.S. special commissioner general to the Shanghai Expo的時候也很明顯的是要達到某种效果,簡單地說就是套話。
國内的晚會這種特別形式化、表面化,充斥著做作感的東西,尤其是摻和上更加形式化表面化教條化的政治因素,與紐約的氛圍真的是格格不入啊。什麽時候才能真正在中國的電視上看到一些發自内心的人文關懷呢~~~
And on a side note,前幾天在BBC的Pictures部分(如果沒記錯),有一組上海世博會不知道哪個場館(可能是主場館)的竣工慶典的照片,場館本身雄壯威武,像是直接從迪拜空運過來的一個高於生活的巨型建築。不過在這些照片的背景裏,還有邊邊角角處,看得到那些土裏土氣、灰頭土臉、衣著一看就不是城裏人的民工們,憨笑著坐著望著相機鏡頭(only from the ever-biased BBC, right?),如果沒有這些民工,這組照片也不過就是一組無聊平常的剪綵照罷了,但是有了他們,這組照片忽然就那麽富有趣味、耐人尋味了。你可以說BBC的鏡頭別有用心,但是同時你也不能否認People's Daily上的那些東西如同嚼蠟,是皇帝的新衣,一個大笑話。
Tuesday, February 9, 2010
And Only to Deceive
And Only to Deceive by Tasha Alexander
總的來説是一本輕鬆易讀的偵探小説。故事的背景設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女主人公Lady Ashton在新婚后不久就成爲了寡婦,繼承了亡夫的巨額財產和產業,成爲英國上流社會最富有的女子之一。優越的生活並沒有帶給她多少歡樂,對於婚姻她的態度十分消極,結婚也只不過是為了逃避喋喋不休逼婚的老媽,對於上流社會的繁文縟節她嗤之以鼻,從小處著手,一點一點的與之抗衡。
要說的是,本書雖以偵探小説自居,但是真正的看點並不是它的懸疑推理,而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氣氛,和一個上流社會的年輕女子在這個社會的位置及自處方式。在看本書以前,對於那個年代的女性生活幾乎一無所知,看完之後,才稍微有了一點點感觸,原來當時的歐洲也有婦人必須守寡一說,而且至少是一年,在這一年當中,衣服的顔色必須是黑色,且不得使用絲綢等華麗的面料,等到進入“半守寡”階段,則可以穿灰色、淺紫色等色彩。在正式守寡期間,婦人不得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午餐會、晚餐會、舞會等,而進入半守寡階段,就可以開始選擇性的參與這些活動,標誌著寡婦將逐步“返回社交圈”。當時的結了婚的婦人的生活可是十分繁忙的,不是跟這群人吃飯聊天,就是跟那群人喝酒跳舞,真是會給自己找事情做。
比較有趣的是,作者把荷馬的伊利亞德的故事及希臘藝術融入到了本書裏,並直接間接地寫出了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在思想和學業追求方面的覺醒。那時候的女性才剛剛可以開始到大學上課,雖然這被當時的大多數人視爲離經叛道的行爲。而那個時候上大學等幾乎就是男子的專利,但是我們的女主人公Kallista顯然對這點頗不以爲然。
另外,當時的女人喝雪利酒以外的任何酒精,似乎都被視爲是社交場合的大忌,書中描寫Kallista在辦一場派隊時當衆喝port酒的橋斷還是十分有意思的。
總的來説是一本輕鬆易讀的偵探小説。故事的背景設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女主人公Lady Ashton在新婚后不久就成爲了寡婦,繼承了亡夫的巨額財產和產業,成爲英國上流社會最富有的女子之一。優越的生活並沒有帶給她多少歡樂,對於婚姻她的態度十分消極,結婚也只不過是為了逃避喋喋不休逼婚的老媽,對於上流社會的繁文縟節她嗤之以鼻,從小處著手,一點一點的與之抗衡。
要說的是,本書雖以偵探小説自居,但是真正的看點並不是它的懸疑推理,而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氣氛,和一個上流社會的年輕女子在這個社會的位置及自處方式。在看本書以前,對於那個年代的女性生活幾乎一無所知,看完之後,才稍微有了一點點感觸,原來當時的歐洲也有婦人必須守寡一說,而且至少是一年,在這一年當中,衣服的顔色必須是黑色,且不得使用絲綢等華麗的面料,等到進入“半守寡”階段,則可以穿灰色、淺紫色等色彩。在正式守寡期間,婦人不得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午餐會、晚餐會、舞會等,而進入半守寡階段,就可以開始選擇性的參與這些活動,標誌著寡婦將逐步“返回社交圈”。當時的結了婚的婦人的生活可是十分繁忙的,不是跟這群人吃飯聊天,就是跟那群人喝酒跳舞,真是會給自己找事情做。
比較有趣的是,作者把荷馬的伊利亞德的故事及希臘藝術融入到了本書裏,並直接間接地寫出了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在思想和學業追求方面的覺醒。那時候的女性才剛剛可以開始到大學上課,雖然這被當時的大多數人視爲離經叛道的行爲。而那個時候上大學等幾乎就是男子的專利,但是我們的女主人公Kallista顯然對這點頗不以爲然。
另外,當時的女人喝雪利酒以外的任何酒精,似乎都被視爲是社交場合的大忌,書中描寫Kallista在辦一場派隊時當衆喝port酒的橋斷還是十分有意思的。
Monday, February 8, 2010
睡美人
星期五晚上與朋友一起看了《睡美人》芭蕾舞。這是看的第二場芭蕾舞。
其實兩場演出(第一場是《胡桃夾子》)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舞蹈本身,而是舞臺布景。我看過的演出很少,所以很驚訝於現在舞臺布景能夠製作到如此華麗複雜的地步。胡桃夾子可能由於是年度聖誕節的重頭戲,因此布景更加的登峰造極;而睡美人的布景也相當地悅目,特別是那一幅幅皇宮周圍的自然風光,令人看著心情舒暢。
~~~~~~
今天讀馬先生的博客,覺得很鬱悶。「春晚」這東西,真是越來越對得起它的花名 -- craptacular gala,一桩又一桩臭氣燻天的新聞與春晚有關。春晚牛B,不拿人當人,但是現在國人抛棄奴性的並非無人,懂法的並非無人,馬先生就是一個。
其實兩場演出(第一場是《胡桃夾子》)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舞蹈本身,而是舞臺布景。我看過的演出很少,所以很驚訝於現在舞臺布景能夠製作到如此華麗複雜的地步。胡桃夾子可能由於是年度聖誕節的重頭戲,因此布景更加的登峰造極;而睡美人的布景也相當地悅目,特別是那一幅幅皇宮周圍的自然風光,令人看著心情舒暢。
~~~~~~
今天讀馬先生的博客,覺得很鬱悶。「春晚」這東西,真是越來越對得起它的花名 -- craptacular gala,一桩又一桩臭氣燻天的新聞與春晚有關。春晚牛B,不拿人當人,但是現在國人抛棄奴性的並非無人,懂法的並非無人,馬先生就是一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