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於名牌的迷信崇拜,不僅是商品,也包括學府等。
這倒不是說歐美就不崇尚名牌學府,孩子能考入長青籐大學,家裏人當然也十分高興,考不上也沒什麽,一樣讀書、畢業、工作、過日子。當然,名牌大學,師資雄厚,機遇更多,能更便利地為將來鋪路,因此更容易滿足中國的父母望子成龍的願望。話趕話的,這說到底又是兩種文化的差異。中國人養孩子,多少存在著一些功利心思,孩子沒有獲得最好的教育,如何能找到最好的工作,沒有找到最好的工作,如何賺足夠的錢自立並孝順父母等等。口口聲聲說這是“為孩子好”,雖然這話也不算錯,但還有一層沒說出來的意思,是為整個家好,為父母的後半輩子好。
一個“孝”字,在中國文化裏佔舉足輕重的地位。西方文化裏就不太重視“孝”,所以西方人老了以後挺可憐。無論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守著個房子,還是和一群同樣眼花耳聾的老人在老人公寓度完殘年,都讓人十分不忍。子女獨立之後,只有固定的節假日才回來看看父母,平時最多打打電話,不太來往。子女也沒有撫養父母的義務,當然這也是因爲西方的社會福利制度比中國成熟,可是依然有相當多的老人養老金並不多,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但是中國文化中的“孝”,也往往沉重的令子女喘不過氣。因爲有這層文化為大鋪墊,所以中國人的家庭很難分開,“分家”這個詞是含有貶義的,每每總是閙的雞犬不寧。“分家”在西方卻是十分稀鬆平常的。在西方人眼中,子女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是有自己思想的個體,所以子女成人之後,自立門戶,願意搬出去住是很正常的,雖然感情上西方人也不捨,卻基本能循理智。所以西方的孩子,上什麽大學,找什麽工作,找誰當伴侶,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順順當當的。如果不順當了,遇到難處了,父母也會伸出援手,盡最大能力幫助子女。這是西方文化裏的典型父母思維邏輯。
而中國文化裏,父母是不能和子女在真正意義上分開來的,子女永遠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所以理所當然地被父母支配,所以中國的孩子,上什麽大學,找什麽工作,找誰當伴侶,很少有父母完全不“摻和”的。但是中國的孩子也是有獨立思想的,尤其是現在這種信息時代,年輕人崇尚歐美人的瀟灑,越來越不屑於中國傳統那套勞什子,所以真是搞得“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這或許就是爲什麽國人尤其崇尚“名牌”的原因,上大學一定要名牌,找工作必然先瞄準名牌企業和公司,而找對象也要找名牌大學畢業、名牌企業任職、有房有車、身家多少多少的人等等。這種想法你不能說它錯,但是這樣活著卻十分的累。如果僅是少數人這樣想也就罷了,但如果生活在大部分人都這樣想的社會裏,那人人都得活得勞心勞力。社會不能沒有精英,但是每個人都擠破了頭想當精英,那就費了勁了。“精英”本來就只能是少數人當,大家都是精英,那就等於誰都不是精英。
人生於世,必須要學會一門能自給自足的手藝,足以。而這門手藝絕不僅限於華人父母眼中那幾個行業(醫生、律師、金融、經濟)。這些年來,周圍所了解的華人子女選專業,選來選去逃不出上述那幾個行業。關鍵是什麽最好賺錢就選哪個,其他的全都是次要,誰管你喜歡讀什麽、興趣是什麽。沒興趣?那可以培養。總之選擇藝術、選擇文學就是大逆不道,就是自尋死路。
其實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哪怕你當一個稱職的木匠和大廚呢,人們難道不需要家具,不需要吃飯了嗎?你難道就低人一等嗎?國人的名牌心理,想想真是荒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