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3, 2010

想做一堆事情的浮躁夏天

(DISCLAIMER: I do not own any of the images in this blog post.  All rights belong to the original creators.)

所謂浮躁,就是想做一堆事情;所謂夏天,就是浮躁的一事無成的季節。
偶然看到下面這個視頻以後,小宇宙沸騰~~~~!!!!!

Crisis Core - prelude to Final Fantasy 7

陷入瘋狂的電玩小宇宙中!!!原本以爲不過就是幾個大帥哥的故事(Cloud同學完全淪落為
小屁孩,不過那時候真是粉嫩啊~~~),連Sephiroth都也只不過是普通士兵而已,可見Crisis Core(CC)裏面的幾位主角“級別”之高。後來稍微讀了讀CC的故事情節,原來竟是這樣令人唏噓的悲劇,悲劇的三大主角Sephiroth, Angeal,以及Genesis,從小“青梅竹馬”,長大後成爲神儸的一級戰士,卻因被Jenova細胞計劃被改造為“魔鬼”,而逐漸一個個走向悲劇。


Sephiroth大神(其實睫毛很長,竟然很有女王感, maa,他可以是任何意義上的王)

魁梧的Angeal,拿巨大的刀,後來傳給Zack,再後來又給了Cloud(有一只白色翅膀)

還有個人最愛Genesis,愛讀Loveless,有一只黑色翅膀

既然故事這麽悲劇,而且正牌主角Zack同學注定會被Genesis借助女神之力送往“能量流”,所以
這個遊戲還是不玩了吧,否則一定又因爲這種白癡故事哭死,哈。不過,從一開始就對於Genesis有點糾結,覺得他像誰。啊,當然當然,我知道Genesis是照著Gackt的模樣設計的,倒也不是說他不像Gackt,確實有不少角度都有Gackt的影子,但我卻一直覺得他讓我想起另外一個人,也是另人糾結的一個人:


呵呵,就是小龜~~~!從頭到尾我都覺得Genesis像小龜,或許Kat-tun穿過紅色長褂風格的打歌服吧。特別是Genesis敞開雙臂走向女神,希望她把自己收走的那幕那個鏡頭,尤其像小龜,連頸部的綫條都覺得很像小龜,真是走火入魔了~~~~~~@.@

隨後就產生了非常想把Genesis最美的幾個瞬間畫下來的衝動,正好前些日子購入了大盒的彩色鉛筆和蠟筆,但是卻一直找不到喜歡的瞬間的大圖,真是!!!或許真會畫下來也説不定。

最後,貼一張Crisis Core的正牌主角,我們的熱血好青年Zack同學:



以上です。

Friday, July 16, 2010

《入殮師》

《入殮師》(おくりびと,Departure)已經是一、兩年前的電影了,直到昨天才靜下心來看了。似乎和預料的一樣,這會是一部讓我哭的影片,今天早晨看鏡子裏的自己,眼睛還是腫的。

類似於入殮師這樣的電影,我是喜歡獨自看的,其他的還有諸如《情書》、《Brokeback Mountain》之類,也最好是一個人細細體會。

簡單地說,入殮師是一個關於人生終點的故事。如果你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主題,那麽它會讓你開始思考;如果你思考過這個主題,那麽它或許會帶給你一個新的角度,一種新的詮釋。日本和中國雖然作了幾千年的鄰居,共享許多文化上的因素,但在觀看入殮師的時候,卻發現這是兩個本質上多麽不同的文化。生死嫁娶、在這些人生大事上,十分能窺看一個文化的核心。影片裏給我留下印象的情節很多,其中有一個鏡頭,頗令人回味:澡堂的老闆娘死後,由大悟(這名字起得好)負責給老闆娘穿衣化妝,這是大悟的朋友(就是老闆娘的兒子)和大悟的妻子第一次現場觀看大悟是如何給死人入殮的。在這之前,他們對大悟這份職業有強烈的抵觸感,畢竟是跟死人打交道的職業,但是在靜靜地觀看大悟工作的過程中,朋友和妻子的看法逐漸改變了,被大悟像行爲藝術一般的技術感動,感覺出了這個職業的特殊、份量、它的存在意義。隨後,大悟請在場的每個人用白色的手巾擦拭老闆娘的臉,大概有抹去塵埃,給親人送行的意味。最開始是大悟的朋友一家人雙手接過了大悟雙手遞去的手巾,然後,大悟看了看跪坐在一角的妻子,似乎在詢問,也似乎有種不確定,不過妻子還是走了過來,和擔任入殮師的丈夫面對面跪坐,兩人中間橫躺著死去的老闆娘,丈夫恭敬地雙手遞去了手巾,妻子也十分恭敬地接受了手巾。

鏡頭在這個地方稍微停留了一下。這是整個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當妻子接過手巾的瞬間,她接受了丈夫的職業。但讓我記住的並不是這一點,而是日本社會中無形的、又無處不在的“禮”。夫婦之間應該是毫不拘禮,赤裸裸地曝露出自己内裏的,但是在那個鏡頭裏,似乎有什麽東西被升華了,大悟和妻子之間有種無形的禮,這可以被理解為距離感,但這也是一種尊重。

入殮師可以把它看成是關於尊重的電影,也可以說它探索了人生於世最重要的東西,是生、是死,是生命,是對於生命的尊重,無論是生還是死,都溫柔地對待。沒有華麗的特技,沒有所謂大片的元素,但是卻直觸核心。我記得當年看情書,也有過類似的感動,當然情書並沒有讓我哭的眼睛腫,但是那種在冰天雪地裏的小村莊發生的看似平凡卻絲毫不平凡的故事,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日本電影。如果說起與其相似的中國電影,記得有一部《那山、那人、那狗》,就是這種味道的電影。記得那部片很不合中國人的胃口,但似乎在日本非常受歡迎。

Tuesday, July 6, 2010

盛夏

在新家開始度過第一個夏天。上個星期迎來了今年第一個真正的高溫周末,據説有些地方的氣溫達到了105度,不過住別墅和住公寓的感覺果然非常不同。冬天,還是公寓的暖氣力道足,當然,如果別墅燒著壁爐則另當別論,但是誰又能天天燒壁爐呢。而到了夏天,別墅的優勢就顯現了出來。外面是近100度的高溫,但是房子裏卻並不覺得無法忍受的熱,雖然我的耐熱能耐我還是比較敢自誇的,但確實,別墅的閣樓隔掉了大部分的熱浪,如果從閣樓一路走到地下室去,皮膚就能很明顯地感覺到溫度的直綫下降,進入地下室的瞬間,和進入冷氣房的效果一模一樣。

盛夏裏,貓咪們也都越來越慵懶,所有的貓都呈昏昏慾睡狀,一攤一攤毛茸茸地趴在石板地和泥土裏,幾只貓的食糧似乎都見長,有時候餓上一頓,下次開飯時就會使勁地沖我“瞄嗚”、“瞄嗚”的叫,灰白也越來越不客氣地在我腳邊亂轉,真怕一不小心踩她一腳。

盛夏,更是蟲子猖狂的季節。樹上時不時有知了的叫聲,蚊子和蒼蠅只要一看到人就瘋狂地進攻。現在去後院,如果不是武裝到牙齒,那無異於給蚊子開飯。

種的蔬果終於看到了一些成果,番茄三三兩兩的挂著,豆角已經收了一把,南瓜終于有一個開始長大,黃瓜也有筷子那麽長了。不過因爲太陽少,所以蔬菜長得都不算太好,也只不過是自娛自樂罷了。昨天到附近的小區去買菜,偶然在小區的一個山坡上發現了一大片菜地,似乎是各家租一片地,自己種自己的!!種滿了辣椒、生菜、豆角等各種蔬果,而且由於是山坡,附近又沒有大樹,所以每天都有充分的陽光,長勢迅猛,遠比自家那點可憐的果實要成功的多。在這裡的小區發現菜地真是太意外和難得了。美國地大人少,所以從來不心疼地,住在別墅區才發現幾乎沒有人會在自己的院子裏種菜,而全部是鋪草皮。我覺得草皮這種東西真是既浪費土地又浪費水,為了要維持草地的鮮嫩不發黃,不知道要澆掉多少水,不過今年,很多家的草地都黃黃的,有些甚至都到了快干死的地步,看來當地人多少也意識到水資源的寶貴。

~~~

Friday, July 2, 2010

看新紅樓 - 嘆時代悲哀

新紅樓夢(2010版)的拍攝在八字還沒一撇的時候,就已經通過海選炒作的沸沸揚揚,後來又因爲葉錦添對於2010版人物的造型詮釋(主要是銅錢頭),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討伐聲勢浩大。除2010版之外,另外還有一組人馬,也借著重拍古典名著熱,出臺了一部《黛玉傳》,片花也已經出來了。2010版已經在電臺和網上播出,這兩天看了前幾集,楞是起了一身顫慄。這些人折騰了那麽些時候,竟然鼓搗出了這麽個古怪詭異的東西。

這部戯的導演是李少紅,代表作有《大明宮詞》和《橘子紅了》,這兩部戯的口碑都是不錯的,尤其是《宮詞》,可以說是部有里程碑意義的戯了。但是再看李導的2010版,真不知從何說起。

想來想去,如果說87版走的是“正劇”路綫,那只能說李導大概是想“劍走偏鋒”吧,但是這劍也太偏了吧,都偏到火星上去了。如果要細數2010版裏讓人覺得不妥的地方,真是一言難盡。

第一集一開始講女媧補天,獨遺留下一塊頑石。這段用了一些電腦特技,但是特技的風格立刻讓我覺得是在看諸如《仙劍奇俠傳》之類由電玩遊戲改編成的電視,腦子裏不由得浮現出“低齡”和“幼稚”之類的字眼,這當然不是說低齡者不能看紅樓夢,而是整部戯以這種風格開場,格調一下子就低了。87版雖然沒有這些電腦特技技術,而只不過是山裏一塊巨石的遠景,但是有一種悠揚衡古的格調。

然後就出現了一僧一道,道士的扮演者如果沒看錯的話,是劉威,僧人看著也很眼熟。說句難聽話,這二人都算是老演員了,怎麽愣是把兩個方外之人演的像一對淫僧妖道?!尤其當他二人看著那塊頑石化成的寶玉時,那眼神,真像是要欺負一個大姑娘時才有的色迷迷的眼神。

然後,劇情就轉到了甄士隱和英蓮,這裡的鏡頭運用實在令人不解。李導用了那麽多快速鏡頭,究竟是何用意?其實偶爾用一兩下,從整個縣城的全景聚焦至甄士隱的特寫,也就可以了。但是快速鏡頭卻沒完沒了地用,實在是令人看得頭昏,也十分費解,這究竟要表達什麽呢?另外,那一對“淫僧妖道”想要説服抱著英蓮的甄士隱,讓英蓮出家時,也是先用的快速鏡頭,拍他二人從遠處接近甄士隱。這裏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嘛,拍出來的效果十分地搞笑,就好像他二人踩著段譽的淩波微步一樣(網友評論)。

後面就不每個情節細說,而是分層面說一下。

首先,背景配樂無比詭異。整部戯的背景音樂都是聊齋風格的,總覺得有個女鬼在哭,而且背景音樂似乎不管劇情起伏,無論是悲傷的情節、還是眾親人團聚的情節,還是寳黛初見時那種特別有宿命感、有張力的情節,風格永遠是類似的,基本上就是個女鬼一樣的高音聲音在咿咿呀呀、有一下沒一下的,聼著叫人滲的慌。背景音樂出現的頻率也太多,顯得非常多餘、令人煩躁。

再說造型。2010版的造型一直受人詬病。其實紅樓夢的年代,曹雪芹並沒有指明,所以不一定非要嚴格遵循某個歷史朝代的著裝,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發揮,因此不能說哪個版的造型錯了或對了,只能說審美趣味的高低。現在看來,2010版的銅錢頭確實看著彆扭,還有諸位奶奶太太們的衣袖似乎也太過於肥大、確實有披著床單的感覺,領子處的設計也覺得不太對,我這方面沒有研究,但就是覺得不對。黛玉初進榮國府,那件綠披風的領子很笨拙,還有頭上戴的那朵巨型的白色大花,一下子就把黛玉這個原本應該十分精致柔弱的女孩子弄得十分粗枝大葉。

最後,最主要的一點,也是我最不能容忍的一點。看一出戯,如果它的道具、服裝什麽的都差強人意,我或許還可以睜眼閉眼,但是如果主要演員不會演戲,那我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如果主要演員演技精湛到位,那麽即使其他方面次些,這出戯的骨架也能算撐起來了。我一直覺得演技是一部戯的精髓和靈魂,如果連這個基本的都沒有,那這戯只能說是cosplay。2010版,雖然只看了前三集,但很明顯的,黛玉這個小演員完全不會演戲,見賈母那段哭泣地十分虛假,臺詞功力差得令人不忍聼,各種眼角眉梢的小表情、肢體動作,都很浮於表面,基本沒有體現出封建社會大戶人家小姐的那種矜持和修養,這個黛玉,怎麽看都只是一個非常現代的、有些靦腆的中學生。

寶玉選角失敗。這個寶玉確實像網友說的,不像寶玉像賈環。那一對睜不大的小眼睛,怎麽也無法跟寶玉的貴、秀、靈聯繫在一起。

看著這樣一個苦相“寶玉”和這樣一個cosplay水平的黛玉在那裏你來我去地說著膚淺的臺詞,擠眉弄眼硬是要表現出初見面的宿命感,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另外還有一個演員的“演技”也十分令人驚悚,那就是王熙鳳的扮演者姚笛。我只能說,2010版的鳳姐是個歇斯底里的神經病。雖説鳳姐是鳳辣子,性格豪爽,也不代表著說每句話都要“格格”地尖笑一陣,不管是不是有必要笑,到後來聼這個鳳姐笑,真是毛骨悚然,不過也果然適合這個聊齋版的紅樓夢。臺詞功力也是非常糟糕。演技比黛玉的扮演者還要浮於表面。

我發現現在的很多戯,都忽略臺詞的重要性。現在的這些所謂演員,臺詞功力都糟糕的慘不忍睹。看看焦晃版的康熙,那是什麽樣的臺詞功力,看看87版鄧婕的王熙鳳,那是什麽樣的臺詞水平,鄧婕的王熙鳳那是坏在了眼神裏,坏在了骨子裏,這是要吃透了這個人物才能體現出來的。

或許2010版會漸入佳境,我也真的希望它能漸入佳境,否則如果自始至終都是前三集這樣的水平,你這一億多的投資真是投到糞坑裏去了。可是即便如此,難道說前面幾集就不算數了嗎,是試拍嗎?當然不是啊,它也是這出戯的一部分啊,這些位演員們怎麽就這麽個水平,就把它推上臺面了嗎?

看2010版紅樓夢,火了的其實是87版紅樓夢。網絡上多少貼又開始熱談起87版的經典。有個網友說的好,像紅樓夢這樣出場好幾百號人物的戯,如果沒有87版那樣所有創作人員的誠心和對古典文化的敬、愛、是絕對沒法拍的。現在看來,2010版連跟87版比的資格都是沒有的。當時的那部戯,據説耗費了整整三年,所有演員都預先學習了一年,所有主創人員也都是國内其所在行業的頭號人物。

看一看87版的那些服飾設計,完全把握住了中國文化裏的那種雅致情趣,那合身的剪裁、款式,極淡極輕柔的粉、鵝黃、藍、上面刺繡著的細柳、鴛鴦、楓葉,各色花卉,還有奶奶、太太、小姐、丫鬟們佩戴的各種頭飾,香包,拿的扇子、扇墜兒,哪一樣不是透著濃濃的古典韻味,不透著精致細心,千言萬語一句話,如果要看古典漢服的美,87紅樓夢的服裝設計就是最好的詮釋之一。再看看87版的演員們的演技,看看陳曉旭的黛玉、張莉的寳釵、歐陽奮強的寶玉、還有那一個個小丫鬟們,他們每一個的臺詞功力(這要感謝專業的配音)、身段、舉止、完全是令人信服的大家閨秀的小姐和大戶人家的少爺。

這樣的紅樓夢不會再有,那樣的時代也已經離我們而去。80年代的中國人,心中還有夢想,還有熱情,還有為理想奉獻的精神,而過了90年代,什麽都變味了。能出2010版紅樓夢,一點也不意外,猛一看金玉其外,其實是敗絮其中,這大概也能適用於一些其他的什麽。

Friday, June 25, 2010

國際化大都市的迷思

最近看到了一條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西安市政府決定要在十年之内把西安建設成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爲了屆時能夠“實現”這個目標,政府規定西安市民要提高自身素質:到2015年,西安一半的市民要學會500個繁體字、會說900句英語、要會背唐詩、宋詞,還要能夠談論什麽歌德、普希金等等。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諸多爭議,反對聲浪很高。我想,西安市政府的這條提案再次證明了這個偉大的國家的偉大的當局的智商和眼界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首先,如果我是西安市民,我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你凴什麽讓我認500個繁體字、背900句英語單詞,背唐詩、宋詞、還要會談論那些外國名人?凴什麽?”連我自己的爸媽都不能強迫我做這些事情,一幫子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有什麽權利命令我學什麽?只有我自己才有權利決定我自己想要學什麽。這些當官的或許是出國到其他國家的“國際大都市”走馬觀花地看了看,腦海裏對國際大都市應該有的光輝形象有了一些“支離破碎”的印象,然後再結合現在中國傳統文化再擡頭的趨勢,鼓搗出了這麽個腦殘的提案。

毋庸置疑的一點是,這個提案首先是為了當官的自己的政績。試想一下,如果在不久的將來,西安大多數人都能夠出口成章、動則唐宋、孔孟,流利的英語、法語,那西安多有面子啊,不僅在中國能夠站在高處俯視中國其他的一級城市,在國際上也能為中國爭面子,來西安瞻仰的那些洋人們一定會竪起大拇指讚揚,並且自嘆不如的。屆時,西安的領導人們多麽有臉啊,西安已經帶頭“夢回唐朝”了一把。

同樣也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紐約在一夜之間,突然超過一半的人都會說法語、拉丁語(我們姑且假定紐約哈歐),無論是街道環衛工人、還是超市裏上貨的、還是花店賣花的、冰激淩店打工的,張口閉口跟你談哲學、跟你談後現代藝術,那我會是個什麽感覺,我會為自己身在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而感到自豪嗎?我會覺得我很可能來到了火星,我會覺得我要趕緊離開這個twilight zone一樣的怪地方。

先不去說一個城市有沒有必要一定要成爲國際化大都市,所謂“國際化大都市”這種東西,只能是在各種先決條件(國際的、國内的)都已經成熟之後,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一種東西,首先,國際化大都市一般都在體制開明的發達國家、這個國家中的某個城市,它的政治形態、經濟基礎、貿易交流經過多年,逐漸積累到了一個豐厚、穩固的階段,而它的文化是一種開放型的文化,吸收、容納並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所帶來的各自的文化,這些文化以互相尊重、又不失自我表達的形式共存,這才具備了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基本雛形。也就是說國際大都市不是去主動追求的,而是在其他條件到位以後自然形成的一個結果。無論是光鮮靚麗的城市規劃也好、林立的摩天大樓也好、還是這個都市裏的人的個人素質也好,這些都只是評價一個都市的表層的基準,都只是一個都市的浮光掠影。不妨把目光更多地投射在一個城市的其他方面:它的房價如何、它的失業率如何、它的公共交通如何、它的衛生情況如何、它的學校辦得好不好、它的治安如何、它的超市裏面的食品的價格如何等等等等。

所以西安要用拔苗助長的方法去求一個國際大都市,甚至於又要通過家長式的方法命令市民去學一堆有的沒的,這拿到哪裏都是個笑話。西安的這些位官老爺們是真不懂這當中的道理嗎?如果是真的,那麽先不去管西安市民的素質如何,最應該提升素質、不對,應該說提升常識水平的,恰恰是這些當官的。如果不是真的,那麽不過又是一場擾民閙民的政治遊戲罷了。說嚴重一些,建設什麽“國際化大都市”的提案根本就不是一個城市的政府該干的正事,你這個城市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嗎?大部分市民都活地開開心心的嗎,都生的起病嗎,都有錢養老嗎,工資都夠花了嗎,沒有什麽犯罪團夥要抓了嗎~~~恐怕西安不是完全沒有這些問題吧?所以,與其總想著“臉”,不如先把“身體”弄結實了。不是說“不折騰”嗎,這才是十足十的“瞎折騰”!

Monday, June 14, 2010

阿加莎克里斯蒂女爵士,科技

(blogger增加了背景設計,多了很多選擇,很開心,但反而很難選擇了)

愛讀偵探小説,又怎麽能夠錯過阿加莎克里斯蒂女爵士。

接觸她的作品比我意識到的要早得多。還在中國時,就在電視上看過譯製片尼羅河慘案,但是因爲當時年齡小,所以已經沒有什麽印象了。後來在初中階段,下午放學後,經常和朋友到學校附近的圖書館去看書,那時候英文還不怎麽好,學習英文的熱情也不強,仍然對中文書有濃厚的興趣。那個圖書館有相當多的中文圖書,其中有一套世界各地名推理小説系列,大概有十幾、二十本的樣子,分散在書架各處,我和朋友都很喜歡讀推理小説,就以尋找這套系列叢書中尚未讀過的單本小説為樂,一旦找到了就津津有味地讀,然後交流感想。現在回想一下,當時讀過的那些推理小説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本玫瑰紅色封面的小説。由於是好多年前讀的,因此書名、偵探的名字、案情細節都記不清了,但之所以印象最深,是因爲最後兇手被揭發時的那種震撼感依然能夠記得。讀偵探小説的樂趣之一就是猜兇手,而那本書的兇手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那種寫偵探小説的手法也是第一次體驗。後來一問那位朋友,她也記得那個偵探故事,但也忘記了書名、作者等詳情。

後來開始接觸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説之後,偶然間發現,原來多年前讀過的那本精彩的小説,正是“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儸傑疑案)。這恐怕是阿加莎的推理故事中相當具爭議性的一本。另一本也很具爭議性的是“Crooked House”(畸屋),前不久剛剛讀完。在接近尾聲之前,其實心裏已經依稀猜到兇手,畢竟只有他/她是兇手,才能起到爭議性的效果。但畸屋的寫作手法依然有其新穎之處,非常值得推薦。阿加莎是十分多產的作家,創作的推理作品超過80部,到目前讀過的還十分有限。這當中很多故事都改編成了電視,由David Suchet飾演阿加莎筆下最著名的偵探 - Hercule Poirot。一個地地道道的英國演員,卻把一個神經質般注意細節、對自己的“灰細胞”異常自信、一口法語口音的比利時名偵探給演活了。David Suchet已經等於Poirot的化身,其他任何人都很難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