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3, 2010

无时无刻不面临抉择

真的很久没有翻译进中了,所以最近下定决心把Patrick Chovanec写的The Nine Nations of China尝试着翻译了一下。文章本身读起来不觉得有多长,但是轮到自己翻译,着实花了好几天的功夫。

我比较喜欢笔译的一点是,在没有经济压力、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原文,然后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像画工笔画一样,一点点地把译文描绘出来,并在细小的地方反复斟酌,反复查字典,探寻某个词是否还有你不知道的某种微妙含义,或者某个词是否有习惯性的褒义、贬义、或其他不能漏掉的味道。这说到底还是一个对原文是否理解透彻的问题。原文里有时一个简单的词,就能让翻译挠半天的头,可能是因为中文里没有对等的意思单位,要拆开来用一句话来表述,可能因为这个词的意思不是很明确,甚至可以双解等,遇到爱玩文字游戏的作者,那就更难译了,多半只能注释。

不过在研究原文的过程中,是可以发现很多细微的、有趣的东西的,让你可以在某个瞬间管窥作者的心态。比如说,在翻译九色中国中最后一个特色地区--海峡两岸时,里面有一句话就让我“啊”了一声:“But a major rebellion persuaded Chinese officials to annex the island in 1683.” 这里的关键词是“annex”。我记得我第一次学这个词还是前几年的“U.S.'s annexation of Iraq.” 当时就觉得这个词是有负面含义的。后来我挠头想了想,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从中国的立场经常说的“收复台湾”吗!只不过中国一向用的是“收复”这个词,相对应的英文应该类似于“reclaim/regain sovereignty of ~~~”,而annex这个词却绝对跟“收复”划不了等号,总不能说“美国收复伊拉克”吧。annex在字典里的解释是:“to incorporate (territory) into the domain of a city, country, or state”(from dictionary.com),因此从字面意思来看,“吞并”是没有错的,总之就是把另一块土地并到你原有的领土范围里来。但是文字都有字面以下的意思,而“吞并”历来在中文里是负面意义很重的,带有扩张/侵略的弦外之音,所以从感情上,我不太愿意用“吞并”这个词,但是作为翻译,也不能把annex翻译成“收复”,那我就是改写了。所以,后来还是按照annex的意思,但是选择了一个婉转一些的说法。

所以说,一般的读者肯定没有办法知道翻译在译一篇文章时经常要经历的那种天人交战的状况吧,不过这其实是笔译的最大乐趣之一,我想,对母语和第二外语两种语言语感越强、这样的状况可能会越多。

这也让我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字典对于翻译的不足性。字典当然是每个翻译必备的工具,相信所有认真从事翻译的人家里一定都堆满了各种字典。不过其实我在查英汉字典时,有一类词是让我比较困惑的,那就是汉语里没有“对等单位”的词。比如说,某种情形比较复杂的状态、或者某种形容,在英语里可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只要用这一个单词,那么不管是表层意思、还是引申的含义就都到位了,但是中文里没有这样一个对等的单词来形容同样的状态或情形,因此只好用一句话来解释、或者,如果是个动词的话,就用“使什么、使怎样”等~~~这种解释通常只能让学外语的人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在读的东西的意思,但是对于想比较精深地学习外语的人,比如说翻译,“使~~”这类的解释就显得不那么够~~~当然这是个范围非常广的话题,我也只是稍微有些感觉,我觉得平时如果遇到这类例子应该把它们收集起来。

在翻译九色的时候,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哭笑不得,我觉得这里有个文化的差异在。作者在写四川时,说四川是个与外界隔绝,隐秘安全的地方,他用了一个比喻:“Safe like a tortoise in its shell”。我觉得当你在使用动物说明问题时,一定要多个心眼。尤其是你不够熟悉这个文化的许多细节时。“乌龟”在中国文化里是个含义比较复杂的动物,你可以对老人说“龟鹤延年”,没人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你说谁是个乌龟,就基本是骂人了,你可以是骂他在“戴绿帽”,你也可以骂他是个缩头的胆小鬼,而且尤其是在四川这个地方,“龟儿子”也算是当地特有的骂法了。所以在翻译这句英文时我就觉得头疼,因为怎么翻都别扭,你说“四川人像乌龟一样安全地缩在龟壳里”,这听起来极其别扭,估计很多人读着都像骂人。不过这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小插曲也是翻译的乐趣之一。

Tuesday, May 11, 2010

Monday, May 10, 2010

[翻译练习] - The Nine Nations of China (by Patrick Chovanec)

(经常到收集的各种外国人写中国的博客上去读文章,这是比较有趣的一篇,因此尝试著翻译成中文。很久没有练习英进中的翻译了,很惭愧。)

The Nine Nations of China
by Patrick Chovanec

(原文网址:http://www.theatlantic.com/doc/200911u/china-nine-nations)
(作者的博客:http://chovanec.wordpress.com/2009/11/16/the-nine-nations-of-china/
(另外,推荐该作者去朝鲜的游记,
网址是:http://chovanec.wordpress.com/2009/08/23/a-visit-to-north-korea-part-1/

DISCLAIMER: All Rights Belong to the Original Author.  The following translation is merely my own hum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cle.

translated by Grayfruit


九色中国

奥巴马总统即将在本周对中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他将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们容易把中国想象成一个单一的庞然大物:13亿人说相同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历史和文化。而真相却远比此要耐人寻味。中国由几个特色鲜明的地区组成,每个地区都有其固有的资源、活力和历史性格。

作为一名从1986年开始密切关注中国的旅行者、老师及投资专家,我把这些地区称作“中国九色”(名称的部分灵感来自乔加诺写的“北美九色”一书)。单独来看,“中国九色”中的八个地区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排列在前20位国家中的八个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一体化,地区差异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努力寻求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定位的过程中,九个地区中的每一个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所有想来中国创业、制定对华政策、或者只是想弄懂中国发生的剧变的人都应该了解中国的九个特色地区,以及每个地区在塑造中国未来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九色其一 -- 黄土地

(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面积:906,243 km2 (占国土面积9%)
人口:3亿5千9百万(占全国总人口27%)
人均GDP:$3,855美元
出口占GDP百分比:16%

黄河两岸是中国的发源地,泥沙大量淤积的河水、冲积地带肥沃的土地、和丰收时节的麦穗全都呈现出相同的黄颜色。这里是中国的谷物主产地,人民的主食不是米饭,而是包子、饺子和面条。然而,富饶的黄土地不但旱涝频发,而且经常遭到心怀觊觎者的入侵。自古以来,黄土地上的人民就一直靠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通过修筑高墙和堤坝来确保他们的安全。中国古代帝王的黄袍代表的是皇帝对自然界力量的绝对控制—即土地、水和谷物这些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力量。

治理黄土地须采取谨慎权衡的办法。黄土地本身的人口超过美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二的地区,但是面积不足美国国土的十分之一。这里资源虽然丰富,但已经到了极限。黄土地大量出产主要作物,如大麦、棉花和花生等,但缺水情况越来越严重。这里能源储备虽然丰富,但过于依赖煤炭使黄土地成为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片土地从来不缺的一个资源是政治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黄土地大多数时候是政治权力中心。由于巨大的影响力,黄土地可以大量引进人才。中国的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些优势把北京打造成一个高科技研究中心,把一小部分国家赞助的企业,如联想、海尔,改造成可以称霸全球市场的“全国之魁”。但是政府这种大刀阔斧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黄土地能不能善加利用它的力量创造新机遇?还是说,这个忌惮创新的地区终将落后于人呢?

昨天拿起了一本佛学书。

以前去过纽约的庄严寺两次,很安静的寺庙,建在茂密的山林之间,那里到了冬天会封山,夏天会举办佛学夏令营,其实我一直想参加,无奈没有那么多假期,而且交通不是很便利。在那样被绿色环绕的庙宇里清修,应该能够帮助抚慰心灵、寻找智慧、使我们能够迷途知返。庄严寺的冬天应该很漂亮,可以想象一下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的仿唐代的庙宇建筑,静静的矗立在山林里的样子,应该会产生一种向往。

人生在世,生死两事,恐怕是最大的两痛。有时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往往也并不遥远。生先不去说它,死这件事,大概是每个人都觉得最难以面对的事情。我自出生以来,记忆里有四个亲人离世,小的时候很懵懂,心智未开,对此毫无感觉,所以说懵懂其实就是一种幸福。随着年岁增长,死这件事在心里的份量也重了起来。虽然这四位亲人未必每一位都与我朝夕相处、异常亲近,但毕竟都是亲人,有的是长辈,我很小的时候曾经照看过我,有的甚至是未成年的妹妹,还一起爬过山。想想当初他们身体还没有衰弱的时候,见到他们的样子,说过的一些话,就觉得死真的是令人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的事情。尤其是当你知道这个人已经没有的时候,转身看向窗外,发现花朵依旧开放、草木依旧鲜绿、天空依旧湛蓝,人世间没有一丝变化,就更感到人生无常。微风吹起水面一片涟漪,就有多少亲人离世,生死离别。

所以我从书架上翻出了庄严寺拿来的几本佛经,我需要一点点智慧。我们每个人最缺少的就是智慧,尤其是渡世的智慧,毫无智慧的愚钝渡完此生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我随意翻开了其中的一个章节,说得是“人生难得”。我们生为人,就是大因缘。“投生人道之数,仅得一二;投生余道之数,恐不止百千万亿。故昔释迦佛说涅磐经,即谓迦叶言:得人生者,如手间握著的土;失人生者,如大地里的土;是故,若舍此人身,想再投生为人,则如高山顶上,胡乱垂丝,而能正穿针孔;亦如大海上浮木,浮木上有一孔洞,盲龟伸头,恰入孔洞,其机缘之数,固甚寥寥。”

所以世人常说“珍惜”二字。首先要珍惜的,恰恰是这人生,这人身。从娑婆世界中一尘埃、一芥子,汇聚万种因缘,投生为这人,短短光阴数十载,岂可不修不悟、愚钝而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