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7, 2011

禮和情意?

身邊隨手放置一個本子,就時常會記錄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下來,所謂腦子裏的意識碎片。今天想到“禮輕情意重”這句老話,從這裡,又想到這句話還可以有三個變化,即“禮重情意輕”,“禮重情意重”,以及“禮輕情意輕”(暈)。

如果用男女交往來解釋這四句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話,會是怎樣的呢?

假設的場景是這樣的:男方送女方一個價格是4位數(美元)的名牌包包。For the sake of this tiresome blog,我們就用路易威登吧。


禮輕情意重是原話。男方是個普通小白領/藍領,與同為普通小白領/藍領的女方交往一、二載,情感穩定,女方非虛榮之輩,卻也當男方面感嘆過今春威登新款樣式氣質不俗,背著會是什麽感覺雲雲。言者無心聼者有意,男方看看錢包,看看存摺,眉頭深蹙,躊躇再三,一日下班後,橫著心進了威登旗艦店。傍晚晚飯之後,男方遞上一個威登小紙袋,女方大驚,愣了愣,驚疑不定地拆開了紙袋,是個精致的威登新款皮包的小鑰匙鏈(應該沒有這種東西)!一看標價,也要幾乎3位數。“大的現在買不起,所以咱們先買個小的,過兩年就買得起大的了。”男方訥訥道。該位男方即使後來買得起五位數的愛瑪仕,情義也未必比得上這個鑰匙鏈。是謂禮輕情意重。

禮重情意重。這個好解釋,男女雙方交往/結婚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等等皆可),美滿幸福,紀念日當天,男方送上威登真品手袋一個,是謂禮重情意重。

禮輕情意輕。“空氣頭”女方與男方共同燭光晚餐(點的是prix fixe),男方鄭重其事地獻上威登大手袋一個,女方欣喜若狂,知道此男下了血本,當晚兩人共度良宵,數日後女方偶然發現包包的縫處的軋綫不完全吻合(don't ask me what that means),驚疑此包真僞,在論壇上發一貼邀眾名牌達人姐妹共同辨認之,結果數分鐘内就被姐妹識破,是仿貨,連精仿都算不上。是謂禮輕情意輕。


最後,禮重情。女方,絕代佳人(whatever that means),男方,豪門紈絝公子,兩人相識僅數面,只是普通朋友,更別説談情說愛。恰逢女方生日,男方眼睛不眨,大手筆送女方一個當季最貴最炫的威登大手袋,並邀約在頂級法國餐廳共進晚餐,言下之意不言而喻。女方~~~~~~~~是收呢~~~~~~~~~~還是不收呢~~~~~~~~~~,禮重,不表示情意重,這是個吊詭的禮重情意輕的例子。

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淩晨3點

淩晨3點,雖已不至於頭疼欲裂,依然覺得太陽穴一跳一跳的。腦子裏像糨糊一樣,莫名其妙的人、莫名其妙的事會不請自來。讓大腦放空其實是很難的事情。屋裏幾乎黑暗一片,白紗窗透進一些隔壁後院的燈光和婆娑樹影,床頭的鬧鐘光綠瑩瑩的。

總覺得人在半夜裏、無論是熟睡還是意識朦朧時,靈魂都是半出竅的。而這種時候,思維功能會和白天不同,理性的部分大致都在休息,一些魑魅魍魎的東西開始往外鑽,怪不得人狼都在半夜的大月亮下化出真身;不過偶爾,也會有鴻雁驚飛般的靈感,一句半句帶著些玲瓏水氣的詞兒躥出來,怪不得古人都愛挑燈夜讀,大概能悟出些大太陽底下悟不出的東西。

擰亮臺燈,掙扎地爬出暖被窩,晃晃悠悠摸到書桌,一陣亂翻找出塗鴉用的本子,兩步流星一般躥回被子裏,拿筆一陣亂寫,思緒如潮湧,寫完後,困意襲來,無夢沉沉到天明~~~

~~~ ~~~ ~~~
保留百分之二十的情感
保留一盞閃爍的螢燈
當你已不再撐得起
我將用它走完餘生

果子  - 2/10/11 淩晨3:22

Monday, February 7, 2011

靈山、城門開、陽光好燦爛

有時候會想,到底什麽是文學。鬼吹燈是文學嗎?福爾摩斯是文學嗎?陸曉鳳是文學嗎?靈山是文學嗎?

靈山給我的感覺,是一本極爲個人的書。這不是說其他的文學作品不個人,文學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個人的,除了給政權當喉舌的寫作除外,不過靈山給人的感覺是,它不太考慮讀者,它更像人的思維裏似斷似連的絲綫和若有若無的碎片,像兩片飽經滄桑的唇瓣漏出的偶爾幾句絮絮叨叨的聼不太懂的詞。以前在高中看過Faulkner的意識流,那個時候根本不懂欣賞,只記得那是本多麽變扭晦澀的書啊,讀的痛苦不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應該、一定會再看一遍喧嘩與騷動,但是在那之前,讀了另一本意識流靈山。當然,如果不是因爲它是唯一(應該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作品,大概沒有幾個人會注意這本書,即便如此,恐怕也有很多人讀的哈欠連連。這不是本很容易讀進去的書,需要在某種狀態下才比較能夠融入那種氛圍,這或許也不是本容易讀懂的書。其實我一直覺得純文學作品不一定要所有東西都讀懂,尤其是意識流的東西,天馬行空,無頭無尾,無邏輯無道理,所有的綫索也只能管窺人的龐大的意識的一角。但是在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某种氛圍,感受到一個整體的面貌,作家的狀態。

我之所以想起讀靈山這本書,是因爲書名讓我想到遠行,那種抛開一切,像遊子一樣的那類遠行,不拍個人照片,不去旅遊“勝地”,不住高檔賓館吃大餐的那種遠行,這本書也確實是寫這類旅行,既是實體的旅行,更是心靈的旅行,書中的角度撲朔迷離,我對於“你”和“她”的故事興趣不高,總覺得這部分很老套,人物面貌令人厭惡,所謂的男女之間的那種故作姿態的玩了千百年的遊戲十分乏味無聊。古怪的是,與艷俗的言情小説相比,我似乎更討厭在純文學裏面讀到這類描寫。當然作者可能在通過“你”和“她”的故事寫別的事情,寫人性的東西,那是我讀不出來。我主要對於“我”的這條綫索讀的津津有味。作者走訪的都是西南邊陲,很多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在這裡,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碎片,裏面有一句話,當時讀到的時候有點小的觸動:“不光是少數民族,漢民族也還有一種不受儒家倫理教化污染的真正的民間文化”。想到最近某廣場上又造神一樣請回了孔夫子,真是風水輪流轉。這次請他回來,到底是想借助他的哪條金玉良言呢?很多段旅程都沒有開始,幾乎所有旅程都沒有結尾,而只是片段、橫切面一般,卻讓人感覺到傷痕,都被埋葬在黑黝黝的群山裏:“其他人長年在這山裏,都像樹木一樣沉默寡言。”另外,還看到了一句“攔江修壩且不說破壞長江流域整個生態,如果一旦引發大地震”(這話是在2000年寫的)。

城門開是北島的散文集,寫面目全非之前的北京,巧的是,那幾天我剛好在看姜文早年的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寫差不多同一段時間的北京。我最後一次回北京是2005年,由於工作忙碌、住所較遠以及其他各種原因,那次北京給我的印象非常一般。我想北京只會一年一年的讓我愈加陌生。我曾經天方夜譚地想,如果北京三環以内的老城區,能夠保留住清末時候的結構,即所有建築能不拆的盡量不拆,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把電、水、衛生、供暖、管道等下大本錢逐年更新,即使街道窄小也決不隨便擴建,即使牆壁斑駁也決不隨便刷上整齊劃一的嶄新油漆,如果大型車輛進不去就在老城區内專門使用小型車輛,為了留住封建社會的文化遺產,不惜花費辦奧運會/世博會的資金,因爲北京的味道就在於那些胡同小巷,就在於那種擁擠的感覺,就在於那種斑駁的墻瓦,如果能這樣,我們可以到聯合國去給整個北京城申遺,我想我們一定申請的下來。然後,在三環以外的新城區,可以愛怎麽摩登怎麽摩登,愛怎麽後現代怎麽後現代,就算建起空中懸浮飛船,建起能點亮星空的不夜城,都隨你去玩命的折騰,但是三環以内是一個聖地,是Parthenon神殿、是金字塔、是不可觸碰的歷史文化記憶。如果我們今天仍然擁有這樣一個北京,那這就是一個世界上最牛掰的城市,我會發自内心的為這座我生活了八年、曾經認作是家的城市驕傲,我更會為我們終于有了一些理性、文明的思考而驕傲。但是就像有人說的,今天的中國,正在經歷第二次文革,但這次是在無人察覺之下、靜悄悄的、更具毀滅性的在進行。所以我知道,我們依然缺乏理性,我們依然基本是個文盲。

(寫的時候在聼Yo-Yo Ma演奏的Bach的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那感覺,就是“人生,你也可以很美好”)

Thursday, January 27, 2011

Let testosterone fly

讓子彈飛這部影片剛看完還是不要寫影評,因爲可能會寫一堆事後覺得自己是不是high過頭的胡言亂語來。

這片子竟然拍出一點cult片的味道來。首先,這是部實打實的大男孩片,是男孩子(姜文)塑造出了一個理想國讓自己的夢想飛、在自己愛的女人面前極盡能事耍帥的故事。但這部片女孩子估計也會很喜歡,除了大家已經說爛的劇情好、臺詞好、隱喻好之外,從女觀衆的角度,用那句話來説,“姜文得有多愛周韻才能把她拍得這麽漂亮啊”。這一點在女觀衆這裡是大大加分的。還有就是,姜文這片裏確實帥到爆表,這個“帥”跟外表什麽的沒多大關係,簡單地說,就是種令人特別舒暢的剛氣,没有僞男、沒有僞娘、沒有膩膩歪歪假深沉、沒有亂七八糟的糾結,就是特直接的kiss kiss, bang bang。

讓子彈飛擺脫了國人的某種特不痛快的糾結感、陰暗感、總之就是轉彎抹角特累的感覺,這在好萊塢大片裏很常見,在國產片裏還真不多。這片特牛掰的一點是你可以隨你高興去解讀它,無論你是親什麽派、都能找到共鳴,都覺得這就是姜文真正要說的話(最令人驚喜的是,姜文竟然還照顧到了腐女,跟葛大爺純情的同床了一把,多麽與時俱進的好導演啊)。但如果你什麽派都不是,都無所謂,也可以好好地享受兩個小時的過山車般的驚險刺激感。

或許姜文什麽話也沒想說,就是想爽一把又撈一筆,或許他說了很多又同時爽了一把又撈了一筆,能夠做到這個境界,讓子彈飛無論如何在國產電影史上也算留下了一筆。

我在觀看的過程中,真正覺得劇情精彩起來的是從最後張牧之帶著四個弟兄革命開始,“給了他們(老百姓)銀子、給了他們槍、再由我們幾個帶頭鼓勵鼓勵,或許這群任人宰割的呆鵝們能跟著我們推翻黃四郎。”可是呆鵝們最終沒有跟來,張牧之突然明白過來,我們必須贏了黃四郎,他們才會一哄而上,在敗者的屍體上破鼓萬人捶的踩上幾腳。所以張牧之用計使了詐,荒唐的革命成功了,對黃四郎說了“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的經典臺詞,最後女人跟弟兄們都離開了他,張牧之又孤身一人,騎著白馬望著遠去的火車聼送別。這段一氣呵成,酣暢淋漓,把隱喻玩到了極致,幾乎有種看希臘悲劇的味道。我覺得姜文還是有話要說的,只不過說的比較聰明,也沒有違背“爺要站著把錢掙了”的初衷。

Tuesday, January 25, 2011

天朝國家形象 - 找不着靶的國度

天朝國家形象

我爲什麽又要這麽自虐的寫這種東西?

天朝這片神奇土地,每天可以寫的話題層出不窮,但是如果眼球話題經常出現,也就覺得沒有什麽特別觸動神經、懶懶的沒什麽可寫的。可這次忍了又忍還是想寫兩筆,因爲這個所謂的“國家形象”的東西已經SB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據説這東西在紐約時報廣場的大屏幕上從1月17日開始對人精神轟炸,要一直轟炸到2月14日,每天轟炸300次,共計轟炸8400次。而轟炸成本是令人掉下巴的450億元。不過如果這筆錢有一部分能進紐約市政府腰包倒也不錯,或許今年可憐的政府能多點掃雪錢了,如果能勻一些給新澤西也好,它們已經沒錢掃雪了。

在時報廣場乍然看到這種東西,似乎有種時空錯亂感,仿佛毛時代的一個陰魂把觸角伸了進來,也不一定要是毛時代,如果今天天朝的領導人是乾隆、康熙、朱元璋、趙匡胤、李世民、劉徹、贏政,出臺“天朝形象”這樣的東西也毫不奇怪。

我一直在想這東西這麽令人作嘔究竟爲什麽,當然這東西落後於人類當代的主潮流至少半個世紀、這毋庸置疑。三千年原地打轉的歷史環流河,九百六十万瘡痍山河,千古不變的匯集成一句複讀機一般的:“我們大,我們大,我們大大大大大大大~~~~~~”,到最後,怎麽我們還是一個“小”呢?

當你需要用這種方式塑造自己的形象時,就説明你本身一定有很嚴重的問題。據説美國那年也在中東哪個地方出臺了個美國形象,也一敗塗地,看來美國也很搞不定那個地方,竟然出這種昏招。

有人說國家形象裏的很多人都已經不是中國國籍,所以他們凴什麽可以出現在這部宣傳片裏,可我不覺得這有什麽問題。“中國”爲什麽僅僅是個行政/政治概念呢,它的本質難道不是個文化概念,難道不是這個星球上的一種客觀的文明(civilization, not civilized)概念嗎。所以,甄子丹就算移民火星,也完全可以出現在這部宣傳片裏。

宣傳片(如果這真是這片子的本意的話)的終極目的難道不是要打動人心嗎。打動人心之前,難道不是應該先讓觀衆看得懂嗎?看得懂之前,難道不是應該先讓觀衆看得清嗎?但是這個宣傳片好像連讓觀衆看清也沒有做到。一組組氣勢不凡、衣著光鮮、各行各業的精英四四五五在畫面上出現,估計大部分美國老百姓只認識姚明,其他人的名字、職稱晃了晃就過去了。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在看一部美國形象宣傳片,一上來先來一場核彈和航母的激情演習,然後再重放登月畫面,讓歷屆獲得過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老頭子們排排站,體育界明星排排站,好萊塢明星排排站,花花公子本年度12個月的封面女郎排排站(穿著衣服的),對了,還有華爾街的金融大鰐們以及Bill Gates之類的人排排站~~~ ~~~ what a monstrosity=.=  就算你不覺得一頭霧水,可能也會翻翻白眼說,“多麽令人討厭的地方”(當然,maybe not the Playboy girls)。

我一直覺得我不能這麽低估天朝這些人的智商的,因爲當大部分人都明白“大敍述”時代已經過去的時候,爲什麽這群人還轉不過彎呢?

那我們就試圖來讀一讀這部宣傳片吧。其實信息也挺簡單,只是大部分信息別説沒中靶心,連靶在哪裏都沒有找到,矛盾的地方也不少。

1. “我們中國有美女”(果然一上來先打美女牌啊,章子怡/范冰冰等)。但是章子怡、范冰冰真的適合出現在這個片子裏嗎。還是說,當代中國女性的普遍美德是一切向權向錢向名看?如果這樣倒也切題。

2.  "我們的殘障人可以跳千手觀音" ~~~説明...殘障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令人不解。

3.  “我們解決了全世界多少人的吃飯問題” ~~~這挺好,但保證美國一般老百姓沒人認識袁隆平

4. “我們也有互聯網”  (百度、網易、阿裏巴巴CEO等)~~~ now, we all know the joke in this one

5. 普通老百姓 - 維吾爾族老媽媽、鄉村女教師、喜愛航海的普通人和一個普通工人  ~~ 這個挺耐人尋味。你又把維吾爾族給提勒出來,如果假定美國人能認出那是個新疆老媽媽(我幾乎敢打賭大部分人認不出),她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也是其他與新疆有關的話題,而我們也知道,那裏是最和諧的一個角落;教師,這也耐人尋味,我其實第一個想到的是那年的再見代課老師的事情,其實總的來説,這大概是唯一與教育有關的一條訊息,放在“普通老百姓”這裡面,看來還是不怎麽重視啊;我最覺得有趣的是選這個喜愛航海的普通老百姓,可能“航海”這個愛好本身不是個很中國的愛好,也許是影射了一種“探索出擊”的精神?(因爲那其實是我們比較弱的方面);

6. 我們國人身強體壯(體育精英) ~~ 其實我們知道,中國青壯年一代,大部分人是不熱愛體育的。這是個青壯年都在煙囪裏、在糟缸裏渡日的時代

7.我們能唱歌、我們能跳舞、我們能彈琴、我們有時尚、我們有電影、我們有深刻的電視訪談節目(???)、當然,還有,我們有楊利偉(Mr. Yang, could you please smile, for once?)


其實我想起前幾天看West Wing裏面有句話,大意是,even though we now have the upper hand, NEVER do we strut! (況且你現在還沒拿到upper hand)

如果你一定要strut,也請strut你的價值,如果你還能找到你的價值的話。因爲從頭到尾,我找來找去也找不到價值這兩個字。精英每個國家都有,關鍵是精英下面的那個iceberg。除了徹頭徹尾的傲慢、過時、愚蠢、不知所云,這片子可能只有開頭的那幾個美女稍微起到點宣傳效果,既然這樣,那就再少穿一點吧。

~~~ ~~~

p.s.,據説這宣傳片的終極目的還是給某大人物到訪造勢,也就是起到放禮花的效果,如果是那樣,就很說得通了。

Monday, January 24, 2011

計劃就是為了變化

這話真是真理。


開一個新的tag:貓毛與碎片(取雞毛蒜皮的意思,但我不喜歡‘雞毛蒜皮’這個詞)。

那麽,這個周末的貓毛與碎片,就是讀完了高儸佩的The Chinese Nail Murder,料想不到的是這本薄薄的小書竟然看得我眼睛濕了,也不知道是哪句話觸動了什麽。(對了,題外話:暫時決定不捐Dan Brown的達芬奇密碼,雖然此作家文筆實在一般,不過這本書還是有點意思的。)

然後,無意中又翻出了攻殼機動隊的書籍和DVD,清點了一下,發現我竟然收集全了攻殼的三部電影和Stand Alone Complex 與2nd GIG的劇集。去年在網上也訂購了一本攻殼的漫畫和幾本攻殼的小説,驚訝的發現,小説的翻譯竟然是我們學校日語係的“茶花”小姐!!隱約記得她當時就參與日本動漫的翻譯,果然她還在這個領域實現她的夢想,而我手裏竟然拿著她的作品。多麽奇妙的世界啊。我想這一定是她喜歡從事的事情,這著實是令人羡慕的。腦海裏浮現茶花君的非常灑脫不羈的身影,是的,她確實是適合翻譯像攻殼這樣的作品的。

書籍也好,影視媒介也好,有些東西你會越來越喜歡。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重復接觸一個作品,感想截然不同。記得很早以前,就看過攻殼95年的第一部電影,當時其實看不太懂,但是還是有種本能的吸引。昨天又看了一遍,很多東西都看懂了,這次看,看得不再是令人驚嘆的美麗動畫和草薙素子過人的身手,而是素子和Batou之間有一句沒一句的對話、若隱若現的情愫、素子沉默和沉思時的表情、以及製作人造人的整個流程過程。現在終于能夠開始理解爲什麽Batou對於素子的感情那麽小心翼翼,以及這份感情令人糾結的地方,我想這並不是因爲素子是Batou的上司(按照Batou的個性是不會在乎這點的),而是素子能夠稱之爲人的部分只有頭部以鈦保護的大腦而已,而身體的所有其他部分都是機械人(cyborg),雖然在技術上,機械人從外表看上去與真人無差別。這樣想來,Batou果真是被素子這個人的“靈魂”所吸引的。在攻殼的世界裏,所有人(無論男女)都可以通過機械人技術擁有魔鬼一般的好身材,所以外表和身體的吸引幾乎就變得沒有意義了。喜歡看攻殼,因爲喜歡看素子像哲學者一樣思考自己的存在、自己的靈魂,也喜歡看到Batou這個硬漢在每個故事的結尾聲嘶力竭地呼喊“Mo~~to~~ko~~!!!”原來從95年的第一部電影開始,攻殼製作組就一直保持了這個好傳統啊~~~

人就算能像上帝一樣肆意操縱基因和DNA,也終究會像哭泣的嬰孩一樣彷徨無措。

~~~~~~~

其實今年的閲讀主綫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作品,這就避免不了讀一堆狄根斯、布朗蒂姐妹、王爾德等等,但是我經常會走神,沿路拾起其他的書,覺得自己的狀態最適合讀什麽,就信手拾來,這樣也最能從閲讀中獲得樂趣。前兩天,忽然想起了靈山,立刻就借來讀了起來,現在才剛剛借著高行健的眼睛和思維,開始踏上他的這段旅程。我想,如果是換一種狀態,我可能讀不進這本書,但是現在的狀態卻非常適合讀這本書。我讀一讀,就需要停下來,想象一下自己背著大背包,走在中國内地人煙罕至的山道上的情景,就特別愉悅起來~~~

~~~ ~~~

 

Kusanagi Motoko(草薙素子,my heroine)

這兩天正在練習臨摹這張畫,原來畫好身體的比例竟然這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