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3, 2010

无时无刻不面临抉择

真的很久没有翻译进中了,所以最近下定决心把Patrick Chovanec写的The Nine Nations of China尝试着翻译了一下。文章本身读起来不觉得有多长,但是轮到自己翻译,着实花了好几天的功夫。

我比较喜欢笔译的一点是,在没有经济压力、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原文,然后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像画工笔画一样,一点点地把译文描绘出来,并在细小的地方反复斟酌,反复查字典,探寻某个词是否还有你不知道的某种微妙含义,或者某个词是否有习惯性的褒义、贬义、或其他不能漏掉的味道。这说到底还是一个对原文是否理解透彻的问题。原文里有时一个简单的词,就能让翻译挠半天的头,可能是因为中文里没有对等的意思单位,要拆开来用一句话来表述,可能因为这个词的意思不是很明确,甚至可以双解等,遇到爱玩文字游戏的作者,那就更难译了,多半只能注释。

不过在研究原文的过程中,是可以发现很多细微的、有趣的东西的,让你可以在某个瞬间管窥作者的心态。比如说,在翻译九色中国中最后一个特色地区--海峡两岸时,里面有一句话就让我“啊”了一声:“But a major rebellion persuaded Chinese officials to annex the island in 1683.” 这里的关键词是“annex”。我记得我第一次学这个词还是前几年的“U.S.'s annexation of Iraq.” 当时就觉得这个词是有负面含义的。后来我挠头想了想,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从中国的立场经常说的“收复台湾”吗!只不过中国一向用的是“收复”这个词,相对应的英文应该类似于“reclaim/regain sovereignty of ~~~”,而annex这个词却绝对跟“收复”划不了等号,总不能说“美国收复伊拉克”吧。annex在字典里的解释是:“to incorporate (territory) into the domain of a city, country, or state”(from dictionary.com),因此从字面意思来看,“吞并”是没有错的,总之就是把另一块土地并到你原有的领土范围里来。但是文字都有字面以下的意思,而“吞并”历来在中文里是负面意义很重的,带有扩张/侵略的弦外之音,所以从感情上,我不太愿意用“吞并”这个词,但是作为翻译,也不能把annex翻译成“收复”,那我就是改写了。所以,后来还是按照annex的意思,但是选择了一个婉转一些的说法。

所以说,一般的读者肯定没有办法知道翻译在译一篇文章时经常要经历的那种天人交战的状况吧,不过这其实是笔译的最大乐趣之一,我想,对母语和第二外语两种语言语感越强、这样的状况可能会越多。

这也让我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字典对于翻译的不足性。字典当然是每个翻译必备的工具,相信所有认真从事翻译的人家里一定都堆满了各种字典。不过其实我在查英汉字典时,有一类词是让我比较困惑的,那就是汉语里没有“对等单位”的词。比如说,某种情形比较复杂的状态、或者某种形容,在英语里可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只要用这一个单词,那么不管是表层意思、还是引申的含义就都到位了,但是中文里没有这样一个对等的单词来形容同样的状态或情形,因此只好用一句话来解释、或者,如果是个动词的话,就用“使什么、使怎样”等~~~这种解释通常只能让学外语的人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在读的东西的意思,但是对于想比较精深地学习外语的人,比如说翻译,“使~~”这类的解释就显得不那么够~~~当然这是个范围非常广的话题,我也只是稍微有些感觉,我觉得平时如果遇到这类例子应该把它们收集起来。

在翻译九色的时候,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哭笑不得,我觉得这里有个文化的差异在。作者在写四川时,说四川是个与外界隔绝,隐秘安全的地方,他用了一个比喻:“Safe like a tortoise in its shell”。我觉得当你在使用动物说明问题时,一定要多个心眼。尤其是你不够熟悉这个文化的许多细节时。“乌龟”在中国文化里是个含义比较复杂的动物,你可以对老人说“龟鹤延年”,没人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你说谁是个乌龟,就基本是骂人了,你可以是骂他在“戴绿帽”,你也可以骂他是个缩头的胆小鬼,而且尤其是在四川这个地方,“龟儿子”也算是当地特有的骂法了。所以在翻译这句英文时我就觉得头疼,因为怎么翻都别扭,你说“四川人像乌龟一样安全地缩在龟壳里”,这听起来极其别扭,估计很多人读着都像骂人。不过这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小插曲也是翻译的乐趣之一。

1 comment:

  1. 呵呵,他肯定不知道“缩头乌龟”在中文里的意思。那你最后怎么翻译的?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