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0, 2010

Wednesday, June 9, 2010

對nation state的概念產生深深的懷疑和不信任

這對我是個非常大的題目,不確定從什麽時候開始有這種模糊的疑惑,也不確定應該如何理清頭緒,從何說起。不過我想應該先假定一個根本,就是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在當下這個階段,全人類的一個範宗旨應該是盡可能向所有的人都能夠有生為人的基本權利,在自由、公平、正義、不受強權和恐怖壓迫的快樂的氛圍中生存,都有自己的表述空間,並且尊重他人的表述這樣一個理想境界靠攏。另外,由於地球並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星球,因此作爲萬物之首的人類,也要以維護我們的家園為當下這個時代的另一個重要使命。

Tuesday, June 1, 2010

大千世界、三貓、1Q84-1

看網上經常追蹤的幾個博客,不知不覺間也有一段時間了。她們的博客給人(至少是給我)帶來了快樂,帶來了進入另一個空間的入口。在博客的文字和圖片裏,她們自己也在變化成長的。從剛開始注意到他們的博客,到現在,已經著實發生了不少事情。

從我開始關注的那個點開始,A的博客,起點是灰暗的,雖然那灰暗是淡薄的、不易察覺的。事實上,後來才明白,那是A的療傷期,前幾個月,她的弟弟(也可能是哥哥,但更像是弟弟)自殺了,沒有任何前兆的自殺了。A提到的關於這件事的細節不多,只是把自己包裹在五彩繽紛的花布、小植物、甜點、手工小物品、和生銹的物品之間,像個易碎的小花心一樣小心地療傷。但是現在,A的人生十分地有起色、愛上了簡愛的電影、出了書、出門遠行、住了典雅精致的小旅店、認識了許多朋友,每天都很多笑容。

B的博客,從我開始關注的那個點開始,就充滿了美麗的東西。B似乎每天都有充足的時間,收集各種美麗東西的網站、刊登各種美麗東西的圖片、抒發對這些東西的溢美之詞、看著那些美麗的東西:花卉、手工小製品、圖書、室内充滿創意的裝潢等無法贅述的物件,心情也十分好起來。突然有一天,B像毫無預警地摘下面具一般,把她的現實世界寫入了到目前爲止她所創造的虛擬的博客烏托邦,她的丈夫因停滯的經濟失業了,她不得不放棄目前當主婦的日子,開始考慮找一份工作糊口,他們的房子是貸款買的,如果交不出房貸,可能會被沒收。從她的話語中得知,原來B是個某种程度的購物狂,花很多的錢購買美麗的東西,而現在則不得不面臨現實的、毫不美麗的浪潮衝擊。她在博客仔細地反省,但是多年的任性也並非是一朝能改變的、還在一定程度上頑固地存在著。她找到了工作,經常抱怨著,但依然經常刊登從其他網站上找到的美麗的東西的圖片,但那從此多了一層面具般的味道。

大千世界~~~

Wednesday, May 26, 2010

珍視的感覺

前幾天買了Wii,驚嘆於現在的電子技術。我懷疑Wii所使用的感應技術是不是最早是在軍隊裏使用的?或者至少也是從影視界所使用的技術中淘汰出來的。

在拆開包裝時,發現無論是主機也好,還是各種配件也好,都製作的十分精致,當然,技術本身也應該是比較精密的技術。而且在細節方面,也都非常的貼心,比如說配件之間如何相互安插在一起、遙控器無論是橫拿竪拿都十分適合手的長度等等這種細節。

我想只要是熟悉日本產品的人,大概都會有這種感覺,就是對細節的執著、對用戶的體貼。所以在用日產品時,總會不由得有一種珍視的感覺。這種用心,也體現在日本文化與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前經常到Book-off去看二手雜誌,當時因爲在寫“星願”,所以需要參考日式生活的一些細節,例如和服的款式、居家的裝潢、家具的式樣、小器皿的風格等等,所以那個時候最常關注的是例如“婦女畫報”和“和樂”之類的生活雜誌。而這種雜誌,一旦買來,就會很捨不得扔掉,會當作可以長時間欣賞的收藏品。尤其是例如“和樂”,每期都是那樣精美的製作著。從這樣的雜誌中,是可以看出日本傳統及優雅文化的方方面面的,而主要來説,即是對美的敏感和追求,對細節的執著和關注。首先,是攝影給人的視覺饗宴,日式畫報的圖片,尤其是與自然景物有關的圖片,綠色總是非常的鬱鬱蔥蔥、而各種鮮花的顔色也艷麗的恰到好處、多一分就顯得艷俗。記得有一期的“和樂”,開卷的一組圖片就是月下的庭院、月光縹緲似輕紗、月下的庭院似乎蓋了一層銀色的霜,再配上金黃色的蒿草和和歌,那種意境只能用音樂來形容。和文化對於細微之處的美的留意和那種順其自然的姿態,是令人嚮往和欣賞的,似乎(當然,也只能想象)可以與華文化的宋朝遙相呼應,就像那“雨過天青色”的以汝窯為代表的宋瓷,雖然不似大明赤繪、不似粉彩、琺瑯彩那般奪目,但是那種沉靜凝練的氣質,卻獨步於華夏五千年。

Wednesday, May 19, 2010

Oracle Bones by Peter Hessler

It is exceedingly difficult to writ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eter Hessler's second book on China (Peter Hessler's trilogy on China: River Town; Oracle Bones; Country Driving), as it is to not take away anything from this book.  The author attempted to cover many fronts -- time wise, Oracle Bones recount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China around the turn of this century, roughly from 1999 to 2002,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handful of the author's acquaintances, one Uighur who eventually emigrated, and a number of the author's former students who experienced first hand China's mind-blowing development; space wise, Oracle Bones is divided roughly equally among Beijing, Anyang, and Washington D.C.

Thursday, May 13, 2010

无时无刻不面临抉择

真的很久没有翻译进中了,所以最近下定决心把Patrick Chovanec写的The Nine Nations of China尝试着翻译了一下。文章本身读起来不觉得有多长,但是轮到自己翻译,着实花了好几天的功夫。

我比较喜欢笔译的一点是,在没有经济压力、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原文,然后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像画工笔画一样,一点点地把译文描绘出来,并在细小的地方反复斟酌,反复查字典,探寻某个词是否还有你不知道的某种微妙含义,或者某个词是否有习惯性的褒义、贬义、或其他不能漏掉的味道。这说到底还是一个对原文是否理解透彻的问题。原文里有时一个简单的词,就能让翻译挠半天的头,可能是因为中文里没有对等的意思单位,要拆开来用一句话来表述,可能因为这个词的意思不是很明确,甚至可以双解等,遇到爱玩文字游戏的作者,那就更难译了,多半只能注释。

不过在研究原文的过程中,是可以发现很多细微的、有趣的东西的,让你可以在某个瞬间管窥作者的心态。比如说,在翻译九色中国中最后一个特色地区--海峡两岸时,里面有一句话就让我“啊”了一声:“But a major rebellion persuaded Chinese officials to annex the island in 1683.” 这里的关键词是“annex”。我记得我第一次学这个词还是前几年的“U.S.'s annexation of Iraq.” 当时就觉得这个词是有负面含义的。后来我挠头想了想,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从中国的立场经常说的“收复台湾”吗!只不过中国一向用的是“收复”这个词,相对应的英文应该类似于“reclaim/regain sovereignty of ~~~”,而annex这个词却绝对跟“收复”划不了等号,总不能说“美国收复伊拉克”吧。annex在字典里的解释是:“to incorporate (territory) into the domain of a city, country, or state”(from dictionary.com),因此从字面意思来看,“吞并”是没有错的,总之就是把另一块土地并到你原有的领土范围里来。但是文字都有字面以下的意思,而“吞并”历来在中文里是负面意义很重的,带有扩张/侵略的弦外之音,所以从感情上,我不太愿意用“吞并”这个词,但是作为翻译,也不能把annex翻译成“收复”,那我就是改写了。所以,后来还是按照annex的意思,但是选择了一个婉转一些的说法。

所以说,一般的读者肯定没有办法知道翻译在译一篇文章时经常要经历的那种天人交战的状况吧,不过这其实是笔译的最大乐趣之一,我想,对母语和第二外语两种语言语感越强、这样的状况可能会越多。

这也让我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字典对于翻译的不足性。字典当然是每个翻译必备的工具,相信所有认真从事翻译的人家里一定都堆满了各种字典。不过其实我在查英汉字典时,有一类词是让我比较困惑的,那就是汉语里没有“对等单位”的词。比如说,某种情形比较复杂的状态、或者某种形容,在英语里可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只要用这一个单词,那么不管是表层意思、还是引申的含义就都到位了,但是中文里没有这样一个对等的单词来形容同样的状态或情形,因此只好用一句话来解释、或者,如果是个动词的话,就用“使什么、使怎样”等~~~这种解释通常只能让学外语的人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在读的东西的意思,但是对于想比较精深地学习外语的人,比如说翻译,“使~~”这类的解释就显得不那么够~~~当然这是个范围非常广的话题,我也只是稍微有些感觉,我觉得平时如果遇到这类例子应该把它们收集起来。

在翻译九色的时候,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哭笑不得,我觉得这里有个文化的差异在。作者在写四川时,说四川是个与外界隔绝,隐秘安全的地方,他用了一个比喻:“Safe like a tortoise in its shell”。我觉得当你在使用动物说明问题时,一定要多个心眼。尤其是你不够熟悉这个文化的许多细节时。“乌龟”在中国文化里是个含义比较复杂的动物,你可以对老人说“龟鹤延年”,没人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你说谁是个乌龟,就基本是骂人了,你可以是骂他在“戴绿帽”,你也可以骂他是个缩头的胆小鬼,而且尤其是在四川这个地方,“龟儿子”也算是当地特有的骂法了。所以在翻译这句英文时我就觉得头疼,因为怎么翻都别扭,你说“四川人像乌龟一样安全地缩在龟壳里”,这听起来极其别扭,估计很多人读着都像骂人。不过这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小插曲也是翻译的乐趣之一。